調理腸胃 節後 食滯對策

調理腸胃 節後 食滯對策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聖誕節剛過,元旦緊接而來,豐盛佳餚能增添歡樂節日氣氛,但飲食過量,腸胃容易不適,出現食滯的情況。今天請來專家講解飲食之道,以及食滯後的應對之策。 每餐宜七分飽 遇上節日,親友聚餐少不免大魚大肉,如何避免進食過量?專家指食量多寡,需按每天進食餐數,結合體質、年齡、性別、消化能力等情況個別評估,維持營養均衡之餘,也要達到熱量攝取和消耗的平衡。按中醫建議,每餐宜吃七分飽,進食熟、軟、易消化的食物為佳,不喝冰凍飲品,少食冷盤、醃製、辛辣食物。藍永豪中醫師解釋,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透過消化將飲食化為營養,以養臟腑及四肢肌肉。故此,良好的飲食習慣不但能滿足人體的能量所需,還可延年益壽。 藍永豪中醫師表示,部分港人平時飲食失調、勞逸失度,加上精神壓力大,形成「思慮傷脾」,繼而不知飢飽,在假期及節日暴飲暴食減壓,形成惡性循環,古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平日宜及早調養脾胃,時刻以「飲食定時、定量,慢嚥細嚼」為原則進食,消化功能正常,脾胃好便能知飽知餓,每當進食足夠,自然會食不下嚥,避免飲食過量是一種良好的自我保護機制。中醫亦會透過中藥處方、敷貼耳穴來調暢氣血、健脾胃,加速新陳代謝。 山楂茶除滯積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平日不應吃得過飽,一旦過滯,藍永豪中醫師建議飲用山楂麥芽青皮茶。以清水浸泡六克生山楂、九克炒麥芽及六克青皮炭,然後煎茶及加入適量蜂蜜調味飲用。生山楂開胃消食、活血散瘀、化痰行氣,適用於肉食滯積、腹脹痞滿、泄瀉等症狀;炒麥芽能消食化滯,用於食積不消及脘腹脹痛;青皮炭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於胸肋脘脹痛及食積氣滯。但謹記哺乳期婦女慎用,因炒麥芽具消食回乳及行氣消脹作用,能使婦女斷乳,飲用前宜先諮詢註冊中醫。 三天解滯餐單 想吃得營養,又能消滯,香港中文大學營養研究中心註冊營養師何澤鏗(Ivan,右圖)有好建議,他特別設計了三日餐單,讓大家迅速消解飽滯問題。 第一天 早餐:半碗至一碗原味粟米片、一杯脫脂奶、一罐鹽水浸吞拿魚。 早上小食:一個小蘋果。 午餐:一碗香茅豬扒湯檬粉(豬扒約掌心大)、一碗灼菜下午茶:一杯脫脂奶或低糖豆漿。 晚餐:一碗白飯、蒸魚、一至兩碗菜湯。 第二天 早餐:煎蛋白兩隻、不含牛油多士、一碗火腿湯米粉。 早上小食:十五至二十粒提子。 午餐:雞絲湯米粉或切雞飯(除去雞皮及另上醬汁)、一碗灼菜。 下午茶:女性選一個水果或一杯脫脂奶,男性可多加數塊梳打餅。 晚餐:蓮藕粒蒸瘦肉餅或馬蹄蒸瘦肉餅、灼菜一碗、白飯一碗、菜湯一至兩碗。 第三天 早餐:一份低脂芝士蛋三文治。 早上小食:一個小蘋果。 午餐:燕麥飯或糙米飯、少油的西蘭花炒鮮魷或肉片。 下午茶:一杯脫脂奶或低糖豆漿。 晚餐:菠蘿炒牛肉片、蔬菜、白飯一碗、菜湯一至兩碗。 註:食用文中食療及餐單前,請先諮詢中醫及營養師意見。 ●生山楂開胃消食,加入煎茶可以解滯脹。 ●常喝冰凍飲品亦會傷脾胃。 註冊中醫師 藍永豪(Derrick Lam) 畢業於南京中醫藥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獲中醫醫學博士、中藥學碩士、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學位。曾任教於浸大中醫藥學院,現任香港中醫學會教務長、醫管局中醫部專案小組委員等工作。 ST:Sing Tao DL:Derrick Lam ST:何謂食滯? DL:食滯即食積停滯,屬於中醫「食積」的範疇,常因進食過量而出現脘腹脹滿,甚至大便失常等症狀。若飲食沒有節制,「食積」日久而損傷脾胃,有胃痛或肚瀉等症狀,比單次的、偶發的「食積」情況更需要注意。 ST:除食療外,還有甚麼方法消滯? DL:可用雙手「摩腹」,但應在排空小便後,採仰臥姿勢,放鬆全身肌肉,有韻律地緩緩用全掌順時針繞臍摩腹一百圈,約五分鐘完成,但患腫瘤、闌尾炎、腹膜炎或急腹症患者不宜。 ST:節日暴食後,可否吃素調理? DL: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強調五榖、五果、五畜、五菜各具補益作用。重點在於「氣味合而服之」,即食物的四氣(寒、涼、溫、熱)和五味(甘、酸、苦、辛、鹹)務須均衡,不讓身體出現寒熱偏頗。中醫強調五味調和及不偏食,不同種類的食物各具性味及營養,能調補相應的臟腑。素食也有寒熱溫涼四性之分、甘酸苦辛鹹五味之別。因此大節後食滯,重點在於控制以後的食量、葷素配搭得宜,並酌情進行摩腹保健。一味素食,亦非補救良策。 ●「摩腹」可消滯但腹膜炎等患者不宜。 ●每餐宜吃七分 飽,飲食過量便 會食滯,腸胃容 易不適。 文:Dorothy 圖:星島圖片庫 ●遇上節日,親 友聚餐少不免 大魚大肉。 ●進食粟米片、脫脂奶及適量水果有助舒緩飽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