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票製造窮光蛋

星島日報相片

【星島日報報道】一部香港貨幣史,記錄香港百年變遷。《香港貨幣簡史──從戰後至開埠175載》介紹從二次大戰之後到今天的香港貨幣發展,第一章已經教人動容,這是日治時代的結束,不過,也是許多香港人噩夢的開始…… 英國人趕走日本佔領軍,重返香港之後,明白國際形勢已經不同於從前,戰前那套殖民地統治手段有需要改變,於是港督楊慕琦提出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並給予華人更加平等的地位,還要引入民主制度,但何以說是許多人噩夢的開始? 崔毅,曾經歷日治時代,他慶幸熬過三年零八個月的日子,他的哥哥也是滿心歡喜的從內地回到香港經商,可是最終受到很大打擊,更被送入青山精神病院,鬱鬱而終。這絕不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很多人的際遇也是一樣。梁義生,戰前在廣州做大生意,身家等同今天的幾億元,不過,戰後回港卻一無所有,到石礦場打工,加上腳患復發,從此失業。 他們不是沒有錢,反而是有很多錢,可是在日治時代被逼換了軍票。當時是四港元兌一軍票的比率,不過軍票是沒有任何保證,想印幾多就印幾多,旨在榨乾香港人的血汗錢。英國人勝利而回,手持軍票的香港人一心以為英國人會主持公道,軍票可以換回港幣,殊不知希望愈大失望愈大。英國人只是即時宣布禁止軍票流通,但他們跟日本人作出同樣的決定,就是任由軍票從此作廢。於是乎,千千萬萬的有錢人變成窮光蛋,最慘是哭訴無門,大家也不懂得如今天的來個司法覆核,想不開的便被逼瘋了。 軍票無疑是香港貨幣史中最黑暗的一幕,你要怪日本,人家都挨過了兩顆原子彈,幾乎亡國滅種,你要日本人當時怎樣答應你去還?可是作為「宗主國」的英國,道理上「守土有責」,算你打不過日軍,失掉香港無話可說,然而勝利回來之日,起碼要體恤一下當時被你遺棄的香港人嘛!豈料英國只對香港人的遭遇作出理解和諒解,軍票之事就愛莫能助,他們不準備為日本人「食死貓」。時隔多年,人人記得向日本索償,可是無人追究英國人的道義責任,奇也怪哉。 「出嚟行,預咗要還」,英國殖民地政府「過得初一,過不到十五」,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爆發兩場暴動,算是他們的「報應」。話說中國解放之後,香港形勢非常混亂,向來愛理不理(名為積極不干預政策)的港英政府無視情況惡化,於是1956年爆發完「雙十暴動」後,到1967年又來一次更嚴重的騷亂。儘管兩次事件各有成因,但最基本問題是香港人對殖民地管治沒有好感。 英國人找出原因之後,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力推行多項惠民的公共建設,香港經濟欣欣向榮,尤其是房地產開始熱起來,繁榮換來安定之餘,也帶來通貨膨脹,升斗市民固然叫苦連天,不過香港貨幣就邁進新一章──號稱「金牛」的一千港元鈔票面世。1977年滙豐銀行率先推出,1999年渣打銀行緊隨其後。 「金牛」代表香港最意氣風發的時代,但下一個十年,香港前途問題已逼在眉睫,並掀起空前的移民潮。 你還記得港鈔在再下一個十年,出現甚麼變化?就是去殖化,「凡所帶標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地位不符的香港貨幣,將逐步更換和退出流通。」唉,點都好,總好過軍票吧!講開又講,香港貨幣都變了,你變了沒有?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