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三改四」動機掀熱論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經歷三年的新高中學制中期檢討,隨着最後一批建議日前公布,終於正式畫上句號。綜觀整個中期檢討是「瘦身」為主,尤其在課程深度、課時安排及校本評核精簡,不過最後建議卻首次表明鼓勵學生修讀三至四個選修科目,與以往鼓勵選修二至三科有別。程尚達同教育界友好傾開,對當局建議的動機議論紛紛。 大學收生成關鍵 最後一批新高中學制中期檢討建議,新猷不多,外界焦點放在首次表明鼓勵有能力的學生,修讀三個選修科目,又會提議大學訂立更清晰的收生要求,在達到「三三二二二」最低入學門檻後,列明以「最佳五科」或「最佳六科」成績取錄。按照當局說法,去年八大院校逾半新生是選修三科,選修兩科則佔四成八,但不少具能力的考生以為「四加二」已足夠報讀大學,影響他們的學習機會。 不過,今屆文憑試逾六萬名日校考生之中,僅一成七報考三個選修科,近七成人則是兩科,可見學生選修兩科是主流,事實上在現時大學收生機制下,大部分考生亦毋須修讀七科。友好坦言,當局未有講明如何鼓勵學生共修七至八科,但大專院校設立機制看重第三至四個選修科,勢令收生門檻料變相提高,「對中學來說,日後選科時可能更鼓勵學生不僅選修兩至三科,而是更進取的三至四科,隨時揠苗助長。」 友好指,教育界對提議的動機議論紛紛,有意見指有助穩定教師團隊,尤其過去幾年收生不足已蔓延至高中,選修科目愈多,有助保留科任教師,但友好指說法有誤,「教師編制是按班數決定,而非開設科目數目,學校收生不足而縮減教席,就算不削科任老師,也得裁減其他教師」。 冀學生文理互通 另一個說法是學生選修兩科,未能達至文理互通,尤其能力較高的學生選修物理、化學與生物「三揀二」,再加數學科延伸單元,跟舊制會考的理科生選科相若,甚至比起以往部分會考理科生選修經濟、地理等科目,選修取態更為狹窄,更有人稱學生多選修一科,有助提高中史科的選修人數,友好指聽來似乎合理,但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能力較高的考生未必選修中史、經濟等傳統文科,反而有可能『全餐』修選物理、化學與生物科,文理互通一樣做不到。」 選科不僅為興趣,亦決定銜接大學的機會,鼓勵學生修讀三至四個選修科目,勢為學校開設科目與升學策略帶來變化,何去何從,仍要仔細觀察。 程尚達 (教育點評)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