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研究35載 浸大學者不言倦

浸大物理系教授張迺豪多年來專注做激光相關研究,今次憑鑑定古董新技術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獎。

【星島日報報道】即將退休的浸會大學物理系教授張迺豪,醉心研究工作三十五年,從不言倦。他形容探求物理,就如打電子遊戲機般,衝破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好玩得停不下來,且很難「爆分」。憑住這份勇於挑戰的心,他研發鑑定藝術品及古董的新技術,不損原品都可判斷真偽。技術在業界前所未見,更在今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電腦科學組金獎。 早於八十年代初,張迺豪在美國的康奈爾大學修讀物理學博士時,已主力研究激光操作,了解光分離,做非常純粹的學術研究。其後回港加入當時的浸會學院,他稱,當時學校較拮据,儀器未完善,於是花了四至六年時間,自家建造激光器及光學設備。直至八九年,前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專長的高溫超導,成為當時熱門的物理研究範疇,激發學者再鑽研不同材料分析,亦輾轉令張深入研究激光光譜材料分析。 張迺豪今次研發的鑑定古董新技術,亦與激光光譜有密切關係。現時要判斷一幅宋朝國畫的真偽,主要依賴專家的主觀判斷。張稱,此方法單憑肉眼判別,非無懈可擊,甚至會有人做假。 張的技術以激光氣化小部分的墨,再用激光令氣體顯示其熒光訊號,從訊號中的彩虹顏色,分析墨的來源、出自的大師。同等檢測適用於紫砂壺、陶瓷、玉石等,亦有別於檢驗西方油畫的傳統方法,可保持物品的完整性。技術亦獲法國羅浮宮認可,雙方簽定合作協議,有助團隊收集更多畫作的數據。 張稱,做研究時,一直採取較學術的角度,後來恰巧創新科技署推出「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畫」,研究獲三期資助,合共二百五十萬元,結合天時地利,終在一四年成立一家藝術品科學分析公司。 在大學做研究,追求學術層次,一直都理所當然。不過,張留意到研究生的路向非如以往般單一,不少畢業生都有意創業。 公司成立後,張迺豪擔任首席技術顧問,業務由其他成員打理,始終物理才是他的專長。提及對物理的興趣,張迺豪滿腔熱忱,他稱,喜歡物理就正如別人喜歡打電子遊戲機,難以述說背後因由,或可理解為對自己的挑戰。他又滿足地指,「物理的challenge(挑戰)是好勁,好難爆分,無個位會『屈機』,未曾見過有遊戲會好玩得過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