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推安居工程 藏民告別遊牧

六十歲的藏民拉索科現在都喜歡騎摩托車放牧。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大媽跳花燈、姑娘賣銀器、小夥獻哈達……川盤村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兩年前這裏仍保持着世代流傳的「女持家、男放牧」的習俗,隨着四川政府近年來的牧民安居工程政策的施行,該村利用靠近九寨溝、黃龍等知名景區的地理位置,開旅館、賣藏銀,發展起第三產業,但畜牧業日益式微。 本報記者上周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的外媒採訪團走進阿壩州藏區,回訪四川政府於二○○九年至二○一二年推行的、耗資二十九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牧民安居工程」。該政策針對阿壩州十一個遊牧為主的縣(除汶川、茂縣,這兩個縣農業為主),建六百一十四個定居點,讓二十一萬四千多名農牧民住進安居房。 據介紹,過去無論嚴寒酷暑,牧民都趕着犛牛在廣袤的草原放牧,一家老少都居住在帳篷。這樣的生活不利於小孩上學、老人養老就醫;冬天達到零下二三十度時,更無法居住。為此政府牽頭,先進行全村投票是否建安居房,再通過政策補貼、貼息貸款和個人出資的方式,鼓勵牧民蓋房。 該政策作用之下,有的家庭的生產方式依然是遊牧,年輕人去放牧,老人、孩子住安居房;有靠近旅遊景點的家庭,就把安居房做客棧,發展起了「牧家樂」;有的甚至整條村的生產方式改變,比如川盤村,已經深深地嵌入了旅遊產業鏈。 走進川盤村,二十多名背跨着花燈、頭戴蜜蠟(藏區特有的名貴琥珀)的中年婦女,伴着樂曲悠揚,圍着圈翩躚起舞。周圍有十多名遊客端着酥油茶圍觀,他們是一個來自湖南的旅行團,參觀完九寨溝景區就到這個免費購物點,旅客們有的端着剛剛買的酥油茶,有的拿着剛購得的銀器。 走進村民容中納甲的房子,房內的門簾、壁畫、掛飾都以藏民俗為題材,色彩繽紛、讓人目不暇給。據悉,這就是政府牽頭修建的安居房,屋主把它修成了客棧,還專門請了五六位藏族畫師、耗時五個月進行繪畫裝飾。 據川盤村村長夏郭介紹,過去農牧業是村中的支柱產業,人均年收入是兩千六百多元;現在乘着安居工程的東風,建客棧、發展旅遊業,旅館、購物佔到村收入的七成,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兩萬元。 本身是藏民的夏郭說,以前村裏年輕人到外省打工,現在都回來了,村裏還得請人幫忙。而放牧也都成了「神仙放牛」--野生放養,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兩個月才到牧場點一下。 安居工程大大激活了收到旅遊景區輻射的藏區人民的生意頭腦。預計成都-蘭州高鐵路在二○一九年通車後,從成都坐火車到九寨溝縣只要兩小時,將更進一步帶動阿壩州藏區旅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