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如貧困 考驗中國經濟轉型

霧霾如貧困 考驗中國經濟轉型

中國希望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治理大氣污染。只要多措並舉: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以及在管道末端安裝除塵裝置,這一目標就完全可以實現。

中國的大氣污染已經達到有毒害的程度。2014年,中國60個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水平的6倍。李克強總理誓言,政府將像解決貧困問題一樣治理大氣污染問題。

矛盾在於政府還希望延續經濟快速增長的步伐。我們的計算表明,2014年至2020年間,如果不對經濟和能源結構進行調整,或不在管道末端安裝除塵裝置,那麼中國要繼續保持6%至7%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碳排放量就將增加45%。

令人高興的是,經濟結構調整、減少煤炭使用和其他改革措施的組合意味著,中國應該能在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適度降低排放。

首先看看經濟結構調整方面。與服務業相比,製造行業每單位產出能耗要高出近5倍。在未來5年內,如果每年能夠將GDP產出的1%從工業轉化為第三產業,那麼將降低相當數量的碳排放,同時推動經濟走上更加可持續增長的道路。

接下來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中國經濟整體而言,每單位GDP產出的能耗正在以每年2.5%的速度下降。在製造行業,能源效率正以每年約4%的速度提升。即便沒有新的改革舉措,保持這一速度也將帶來碳排放量的下降。

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使用中的比例也會有所幫助。在2013年,煤炭佔一次能源的比重為66%。如果每年能減少0.6個百分點,那麼到2020年,煤炭佔比將下降到

62%。這個比例正是政府的目標,它將有助於在保持增長的情況下改善空氣質量。

拼圖的最後一塊是末端減排量。煙囪除塵器等減排措施每年已經將單位煤炭消耗產生的碳排放降低約3%。保持這種水平也將有助於遏制空氣污染物的增加。

模型表明,綜合所有這些變化之後,一直到2020年,中國經濟仍將可以保持每年6.5%的GDP增速,同時將煤炭消費帶來的碳排放在2014年基礎上降低約9%,與

不採取任何措施相比將降低38%。

儘管這仍無法使空氣質量達到WHO建議的水平,但這至少意味著霧霾不會變得更濃。如果這些好處在優先區域得到集中體現,那麼在北京及其他有著國際化視野的大城市,空氣質量將能顯著改善。

我們的模型基於有關中國經濟規模、行業構成、能源密集度、能源結構和排放水平的官方數據。對所有這些變量在2020年前的變化速度做出的關鍵假設均基於最近的歷史趨勢(通常是2010年、2012年或2013年的數據,2013年的數據是我們能夠

獲得的最新數據)和政府的目標數據。

模型沒有考慮中國空氣污染的其他複雜性因素。例如,它沒有計入並非來自能源的空氣污染源,如建築活動或汽車行駛產生的灰塵。它只展示了影響增長和排放的各主要變量之間的關係。

該模型還能讓人探索實現更顯著減排的不同途徑。例如,如果中國每年有2%的GDP構成由製造業產出轉為服務業產出,管道末端節能效率每年提高6%,煤炭在一次性能源中的比例減少到50%,那麼到2020年,中國的碳排放水平將在2014年基礎上下降40%,而經濟增速仍保持每年6.5%。模型還能讓我們對不同空氣治理措施的得失建立直觀概念。例如,如果不採取其他措施,僅憑降低經濟產出來改善空氣質量,那麼到2020年,中國的GDP每年將需要萎縮1.5%,才能達到上述一攬子溫和改革方案所能實現的減排9%的效果。

這些預測的意義在於揭示增長和治理空氣污染之間的取捨,並沒有想像得艱難。事實上,降低經濟增速反倒可能是控制廢氣排放的低效做法。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末端除塵的組合手段應會讓中國人呼吸到更加清潔的空氣。――歐樂鷹(Tom Orlik);譯 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