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海域過去一周現13宗紅潮 其中12宗仍然持續

【on.cc東網專訊】本港水域過去一周發生13宗紅潮,政府跨部門紅潮工作小組今日(24日)表示,多個政府部門人員及市民,自本周二(21日)起,先後在南丫島南部水域、香港島赤柱灣、淺水灣泳灘、深水灣泳灘、舂坎角泳灘等多個水域發現紅潮。惟至今日,除了南丫島南部水域的紅潮已消退外,其餘12宗紅潮仍然持續,迄今並無發現與紅潮相關的魚類死亡情況。

小組發言人表示,首兩宗紅潮由海事處人員於本周二在南丫島南部水域和香港島赤柱灣發現。同日,漁護署人員在深灣魚類養殖區和黃竹角海包括往灣魚類養殖區,各發現一宗紅潮,康文署人員亦在香港島淺水灣泳灘發現一宗紅潮。翌日(22日),康文署人員在香港島深水灣泳灘、舂坎角泳灘及南灣泳灘各發現一宗紅潮;而同日亦有有兩宗紅潮,由市民及環保署人員分別在將軍澳海濱公園對出水域和香港島深水灣發現。至前日(23日),康文署人員在香港島龜背灣泳灘及聖士提反灣泳灘各發現一宗紅潮。另外,康文署人員今日在香港島赤柱正灘泳灘發現一宗紅潮。

其中,位於深灣魚類養殖區和黃竹角海的兩宗紅潮均由多紋膝溝藻組成,而其餘11宗紅潮則由夜光藻組成。兩款藻類均常見於本港水域及不含毒素。漁護署已提醒蘆荻灣、索罟灣、蒲台、深灣、往灣、塔門、較流灣、澳背塘、吉澳、西流江、鴨洲、沙頭角及東龍洲魚類養殖區養魚戶留意魚排情況,並適時增氧。

紅潮的出現為自然現象,漁護署實施的浮游植物監測計劃將繼續主動監測紅潮出現的情況,以減低對本地海魚養殖業及市民可能造成的影響。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