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無統計回流病人數字 取消持港身份證用公營醫療屬嚴重問題

【on.cc東網專訊】據報長年定居海外的香港居民「回流醫病」的情況已持續多時,當中不少病人患有癌症等重病,而部分病人在私家醫院接受前期治療後被轉介到公立醫院繼續接受治療。有議員今(26日)在立法會口頭質詢政府會否統計有關數量以及制訂應對方案,但政府和醫管局日後檢討有關醫療政策時,會根據機制,留意市民移居內地或海外的模式變化,並參考其他公共服務及社會福利的資助政策。

提出質詢的議員梁美芬引述大學醫學院教授指出,回流醫病的病人數目近年微升5至10%,問政府有否統計確實數字及評估現時公立醫院的人手,以及資源是否能夠應付該等病人數目的增長;而本港有逾半醫生在私營市場執業,服務全港約13%病人,變相不足一半醫生在公營醫療系統執業,照顧全港近90%病人,詢問政府有否統計最新數字及制訂應對方案。

當局指公營醫療定位是服務弱勢社群,提供急診及緊急醫療服務,並提供重症及複雜治療等,而現時所有持有有效身份證人士,以及屬於香港居民的11歲以下兒童,均可以合資格人士身份使用公營醫療服務,使用服務者沒有規定需要通常居住於香港,不過他指醫管局沒有搜集病人是否居住於香港的數據,也沒有就並非在香港定居的符合資格人士使用公營醫療服務作統計,因此現階段沒有辦法確定是否有大量符合資格人士,移居海外後回流使用資助公營醫療服務。

當局又指政府和醫管局根據相關機制檢討服務時,會留意市民移居內地或海外模式的變化,並參考其他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的資助政策,而截至今年3月31日,香港有16,459名醫生,即每1,000個人口只有2.16個醫生,比例遠低於其他先進機制體,公營及私營體系的醫生人手各佔一半,但公營系統提供了全港90%的住院服務,因此政府致力發展基層醫療、增加資源人手、改善服務效益。

為增加資源人手,當局指近年大力投放資源在培訓醫療專業人員,不同醫療專業的學額由2017/18年的約4,000個增加至2023/24年的6,000個,而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後,也提交了條例草案,引入非本地培訓的護士和牙醫,也會為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輔助醫療專業人員,盡快提出修例建議,他指2023/24年度醫管局醫生比前一年增加超過260名,離職率回落到5.2%。

就會否統計「回流」人士,當局指有關爭議需要定義甚麼時間移居外地,如一個人仍然持有香港身份證,但取消他在公營醫療體系就醫的資格,屬於比較嚴重的問題,而轉換國籍對身份證沒有影響,因此即便移居海外也可以回流,如要定義過去有多少時間在港不屬於回流,並非當局需要訂立的政策。

議員黃俊碩詢問由2022年4月29日到今,有多少海外醫生透過醫生註冊條例招聘及獲承認醫學資格。當局指目前醫管局有144個非本地培訓醫生,92個為有限度註冊,52個為特別註冊,預計今年將會有250個非本地培訓醫生加入到醫管局工作。

針對有指香港科技大學有意成立第3間醫學院,當局表示開心聽到有高等院校有意向建立第三間醫學院,而提出的也不止科技大學,不過他表示現有的兩間醫學院也會不斷提升學額,而哪間大學能夠成功,需要看他們的建議書,關係到硬件、大學醫院、學生來源、人手來源等,希望收到報告後再作評估。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