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知多啲

中醫針灸治療將針刺頭部、耳周穴位,疏導耳部氣血運行,以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有效治療耳鳴。
中醫針灸治療將針刺頭部、耳周穴位,疏導耳部氣血運行,以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有效治療耳鳴。

撰文:博愛醫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沙田區) 註冊中醫師曾秉謙

都市人有不少慢性疾病雖然算不上致命,卻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令病人苦不堪言,耳鳴便是其中之一。耳鳴是指在沒有外界聲音干擾下,仍然聽到如蟬鳴聲、嗡嗡聲等異常聲音的出現。據統計,大約每5名長者,就有1名曾經歷不同程度的耳鳴,嚴重者會出現焦慮、抑鬱,甚至伴隨精神疾病而自殘。雖然目前已有不少治療耳鳴的方法,例如心理輔導、佩戴助聽器等,但有關療效仍未有足夠科學證據。

中醫理論認為「腎開竅於耳」,除了一些因為感冒而引起的急性耳鳴外,大部分求診中醫的耳鳴病人,原因離不開「腎」、「竅」二字。

首先談談「腎」的問題。腎虛導致耳鳴,是廣為人知的中醫學智慧。腎精是人體生命之本,就如我們銀行中的存款,供應五臟六腑的所需。隨著年齡增長,或因長期過度勞累,這筆存款日漸減少,沒有本錢再源源不絕地「出糧」予身體,這時便會開始產生一些與「腎虛」相關的症狀,例如耳鳴、腰膝酸痛、夜尿頻多等。

其次是「竅」的問題。人體與外界交流的地方稱為「竅」,例如「鼻竅」、「目竅」等,竅道阻塞就會產生不良症狀,例如不少人受鼻敏感的困擾,而鼻敏感正正就是「鼻竅」阻塞所導致。甚麼人會容易出現耳竅阻塞?答案是喜歡進食肥膩、生冷甜品,而且又易生氣的人。當長期飲食不節,會削弱人體消化功能,消化力減弱,食物容易殘留在體內,逐漸形成我們經常聽到的「痰濕」。為甚麼痰濕專門上攻我們的耳竅呢?原因是「怒則氣上」:當情緒激動時,氣血會往上衝,所以經常生氣的人,一般都是面露青筋、雙目紅赤。痰濕隨著氣血一起上衝,積於耳道,日久就會產生耳竅不通的毛病。

因此,中醫使用中藥、針灸、推拿等方式來補腎、化痰、疏通竅道等,以治療耳鳴。當我們患上耳鳴時,除了服用「六味地黃丸」等常用補腎方劑,閒時也可以多用雙手敲打耳朵四周,出現微熱微癢的感覺,可促進局部的氣血運行,達至疏通竅道的效果。此外,晚上休息看電視、玩手機時,可取一盆溫水,浸泡雙腳至足踝位置約15分鐘,除了幫助入睡外,亦有助於補腎、行氣血。最重要莫過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吃肥膩、生冷,少管閒事,便可痰濕不生、氣血不衝,耳鳴自然不會找上門。

目前中醫常用的針灸治療方法包括單純針刺、電針及溫針。其中針刺頭部、耳周穴位,以及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原則選取穴位,疏導耳部氣血運行,以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有效治療耳鳴;電針則在針刺得氣的基礎上,加上適量脈衝電流作刺激;溫針兼有針刺與艾灸的雙重作用,透過針刺、溫熱與艾葉的藥力等共同作用於穴位,可溫通經脈、疏通氣血。

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中醫診所)是由醫院管理局、非政府機構和本地設有中醫學位課程的大學以三方協作模式營運。博愛醫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沙田區) 設立於2009年,在區內為市民提供政府資助中醫門診服務(內科、針灸及骨傷推拿)、非政府資助中醫門診服務(天灸、普通門診及專家門診等)。

溫針是其中一種針灸治療,兼有針刺與艾灸的雙重作用,透過針刺、溫熱與艾葉的藥力等共同作用於穴位,可溫通經脈、疏通氣血。
溫針是其中一種針灸治療,兼有針刺與艾灸的雙重作用,透過針刺、溫熱與艾葉的藥力等共同作用於穴位,可溫通經脈、疏通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