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 19 歲男學生,被指於 2022 年 10 月 1 日,在深水埗 3 度損毀 5 支國旗及區旗旗桿,旗幟並沒受損。他否認「侮辱國旗」及「侮辱區旗」共 3 罪,周一(20 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受審。
一輛九巴 290A 路線雙層九巴,今早在呈祥道往葵涌方向近清麗苑對開撞到行車線分隔石壆,車身向右傾側,現場行車線封閉逾 4 小時後,約在下午 2 時解封。消防處指,事件中有 47 人傷者,主要是頸痛,以及手部、面部擦傷,消防處並指由於肇事巴士在意外後有翻側風險,需要安排坍塌搜救專隊(USAR)為巴士加固,才能疏散上層乘客。警方表示,涉案巴士司機涉嫌危險駕駛被捕。
如果要在短篇幅寫鄧慧蘭與聾人教育,在漫長三十年歷程裏,只能記點點滴滴。那點點滴滴如一片一片畫面,她總是向前望。研究手語是孤單的,鄧慧蘭與上一代留法學者游順釗在學術裏相知,他在八十年代提出手語作為一種視覺語言學,而在今天她眼中,聾人語言,並非單一無聲,而是充滿動作及表情的優美世界。
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 OpenAI 去年年底推出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近日一躍成為大學生的寵兒——全因它能夠根據用家輸入的要求作答,提供所需答案,成為大學生應付繁重課業時的最佳助手。
「跨仔」謝浩霖(Henry)2017 年起走上入稟之路,今年 2 月 6 日終院裁定,入境處要求跨性別人士「必須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方可更改身份證性別」政策違憲,意味跨性別人士理應可免術換證。
終審法院上月裁定,跨性別人士「必須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方可更改身份證性別」的政策違憲,但入境處職員目前以待政策更新為由,暫拒為跨性別人士免手術換證。
本港繼續步向復常,而經濟活動增加,連帶盜竊案件亦顯著上升。據警方資料,今年首兩個月的盜竊案件達 3,341 宗,較去年同期大增 37%,其中店舖盜竊和雜項盜竊案件分別增35%和46%。警方早前亦搗破一個專向超市和大型連鎖店落手的盜竊集團,搜獲 1,300 件懷疑贓物,市值達 60 萬元,並拘捕 6 人。
本港過去數月意外頻生,不單止有天秤倒塌殺人,老婦逛街亦遭天降鐵枝穿頭破腦慘死,甚至連救急扶危的醫院亦冧天花冧手術燈。正當大眾思疑香江是否氣數將盡,此時維港海旁卻現「墮樓」藝術品。尖沙咀有商場最近邀得法國著名藝術家,展出一個用上竹枝搭成的巨型藝術裝置,掛着一個向後拗腰的黑色人影圖像,動作恍如跳高選手比賽時向後騰躍,寓意突破框架。但作品遭一眾玄學家批評不吉利,指作品展出地點位處九龍半島南面,應了代表頭部的「離卦」,而竹枝插向頭部,或影響香江近月多有損傷事故。
【本報訊】清潔工收集垃圾、打掃街道,在日常生活中,大眾未必留意到他們,甚至部分行為妨礙或加重他們的工作。港鐵大圍站近日出現一幅另類的「搶眼」廣告,提醒乘客掉垃圾的禮儀,包括切勿將未喝完的飲品掉進垃圾桶等。集資刊登廣告的清潔工期望,社會能夠關心工人的待遇,多顧及他們的感受,將心比己。
港府施政不濟,實施近3年的嚴苛防疫措施令民生凋敝,香港變得五勞七傷,經濟跌落谷底,學歷高、有專業技術的精英早就移民他邦,就連英語較差的人都想外流。有調查指,超過70%受訪者過去三年曾考慮到海外升學,近40%人有意到海外工作,近半想走受訪港人承認自己英文差,但即使語言不通亦執意背井離鄉。學者指,本港樓價高,住屋難及難向上流,令港人覺得生活壓力難受,此地不宜久留,促當局對症下藥,搶人才之餘亦要留人才。
【本報訊】近年移民潮加劇,本港人口連續3年下降,根據最新的政府統計處數字,2022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約為733.32萬,為自2016年最低,若與2021年同期比較,去年人口已減少約6.83萬,按年跌0.9%。若撇除單程證持有人移入,過去一年共有6萬名香港居民淨移出,是2021年的約2.1倍。
【本報訊】港府撤銷防疫措施後,社會逐步邁向復常,惟經濟有待復甦之際,各行業卻人手短缺,甚至有聲音要求輸入外勞解決人手荒。有工會訪問了逾9,000名來自各行各業的打工仔,了解人手短缺,薪酬待遇以至對輸入外勞的看法,結果顯示逾60%人指行業有短缺情況,逾半受訪者不認同擴大輸入外勞。工會指要確保「本地優先就業」,改善僱員薪酬待遇和工作條件,勞有所得,打工仔才能分享發展成果。
造價達數千億元的「明日大嶼」發展計劃備受爭議,政府去年12月底公布有關計劃部分詳情,被環團炮轟公眾諮詢「鬼祟」展開後,諮詢亦將於本月尾結束,但外界批評政府一直沒回應成本對環境影響等問題,繼續持「一意孤行」、「硬推」的態度。當局近月向各區議會諮詢計劃,屯門區議會今日亦討論相關議題,區議會副主席黃丹晴直言官員落區非「諮詢」意見,僅「知會」性質,並質疑政府是否要動用龐大資源興建如此冒險的基建。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亦指明日大嶼為「待浸的島」,擔憂未來維護成本不斷增加,質問「誰能賠一個海給香港」。
【本報訊】備受爭議的「明日大嶼」由原先填海建兩個島變成建3個島,而3個人工島將包圍交椅洲而建,當局至今只稱認為填海不會對生態物種造成「直接影響」,項目的公眾諮詢環節亦被詬病「鬼祟」,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陳可淳表示,現時政府無進一步數據提供,沒有評估一個為期20年的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沒有明日大嶼必要性的推算根據,直言「難以服眾」,質疑政府「點解要繼續硬推」。
【本報訊】踏入春季萬物甦醒,而南下本港「越冬」的斑蝶相信已北上回鄉。有環保團體於剛過去的冬天在4個地點調查斑蝶出沒的情況,發現越冬斑蝶的整體數量較上個冬天下跌15%,共錄得982隻,當中南區的深水灣更是13年來首次找不到斑蝶。團體相信並非人為因素所致,不排除是出沒位置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