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癇症︱母親照顧患病女兒二十載 病發「呆企」遭人取笑 團體冀大眾消除歧視

「癲癇症」正式改名為「腦癇症」,今日(27 日)剛踏入第十四年,改名是消除對患者的標籤化,令公眾對這個疾病有更正確的認識。一位照顧患有腦癇症女兒二十多年的母親,感嘆過往面對不少奇異目光,希望大眾了解腦癇症不是令人害怕的疾病,而是一般的腦科病,患者與正常人無異。

鄺太的女兒家欣,九歲時確診患上腦癇症。鄺太記得當時女兒突然在的士上抽筋,經醫生診斷證實患腦癇症。家欣二十多年來一直服藥穩定病情,現時也會偶而發作,做出一些無意識的行為,例如行來行去,又或近期多出現呆企情況,維持約兩分鐘;有時候一個月會病發數天,一天可能出現幾次徵狀。

家欣在旁與媽媽一同接受訪問,她表示已接受自己這個疾病,會樂觀面對過正常生活。她稱,知道父母很痛愛她,形容他們十分偉大。被問到小時候生活是否困難,家欣笑說可能病發令自己「斷片」,現在已沒有太多記憶。

入𨋢病發遭人取笑

家欣講述自己最近獨自搭升降機時,剛踏入時突然病發,呆立在升降機的門邊,升降機內其他人立即走出,更有人在旁笑她。家欣說當時她只感到無奈,也沒有怪其他人沒有幫她。

鄺太憶述,有一次與家欣外出,過馬路時行快了一點,家欣在馬路中突然病發呆立,幸好眼明手快立即拉著家欣走回行人路。

鄺太稱,醫生認為家欣的病情暫時無法以手術根治,只能以服藥為主。不過,鄺太望著女兒微笑說,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相信將來可以有根治家欣病情的方法,在旁的家欣也報以媽媽一個堅定的眼神。

媽媽(右)照顧家欣(左)20 年,冀外界消除對腦癇症的歧視。
媽媽(右)照顧家欣(左)20 載,冀外界消除對腦癇症的歧視。

2010 年終正式更名

積極參與正名腦癇症的康健滙創聯合創辦人熊德鳳博士稱,九十年代時已經發覺有正名的需要,當時患者反而自我歧視的感覺最強烈,最終在 2010 年成功正名為腦癇症,目的是令公眾正確認識腦癇症只是很普遍的腦科疾病。

腦癇基金會董事馮斌熙醫生在分享會上說,腦癇症主要是腦部發出不正常的電波,影響身體反應,徵狀包括:

  • 神智不清醒

  • 身體無法郁動

  • 抽搐

  • 嚴重可能心律不整

至於成因是先天基因的關係,又或後天腦部創傷如患上腦炎及腦中風等。馮醫生建議,如果遇到腦癇症病發者,可以依著「守望相助」四個指引提供協助:

「守」-保持鎮定,記錄患者發作時間與情況,有助醫護人員跟進

「望」-確保現場環境安全,移走危險物品,保持空氣流通,避免人群圍觀

「相」-用衣物塾高患者頭頸,讓患者側臥令呼吸𣈱通

「助」-如患者三至五分鐘未醒或呼吸困難,立即召喚救護車送院。

微創方式檢查更準確

現時診斷腦癇症的方法已經有很大的進展,腦癇學會委員施嘉榮醫生說,若果一般檢查方法找不到腦部發出不正常電波的位置,可以考慮以入侵性腦電圖尋找,例如現今已使用 2.4 毫米的電鑽,在腦部鑽出一個細孔,再將 0.8 毫米的幼細電極放入腦部,檢測腦電波,以取代傳統手術,令病人術後痛楚減少及減低出血機會。

現時估計本港約有七萬名腦癇症患者。施醫生指,其中約有一成由於服藥關係已出現抗藥性,可能需要以手術切除的治療方式。腦科基金會主席李永恩醫生指出,緩解腦癇症的深層腦部刺激手術,去年已納入醫管局病人儀器資助項目中,在適合做手術情況下,可幫病人植入儀器,病人無須承擔手術儀器的費用。

左起:香港腦科學會代表關宗漢醫生、香港腦科基金會前主席及香港腦科學會副會長張煜暉醫生、香港協癇會主席李應儀女士、香港腦科基金會主席李永恩醫生、「無癇共融大使」歐陽偉豪、香港腦癇學會委員施嘉榮醫生、香港腦癇學會委員陳潔瑩醫生、香港康健滙創聯合創辦人熊德鳳博士、香港腦癇基金會董事馮斌熙醫生
左起:香港腦科學會代表關宗漢、香港腦科學會副會長張煜暉、香港協癇會主席李應儀、香港腦科基金會主席李永恩、「無癇共融大使」歐陽偉豪、香港腦癇學會委員施嘉榮、香港腦癇學會委員陳潔瑩、香港康健滙創聯合創辦人熊德鳳、香港腦癇基金會董事馮斌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