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港教育 讀出一片天

【晴報專訊】本港新高中學制「一試定生死」,中產寧願讓子女赴外地升學。據統計,2011年全港有7.5萬名25歲及以下青年離港讀書。本報記者到英國採訪幾位留英港生,了解他們如何由港制下的「失敗者」,搖身一變成英國名學府學生。 羅鍵孝在港時讀Band 2中學,當時校內成績只徘徊C級至D級,三年前升中四應戰文憑試,「一次過考所有內容,好大壓力。」其母亦向他坦言,「你考得這樣差,有否想過將來想做甚麼?」 面對分岔路,他提出離港升學尋覓出路,英語能力為首要解決問題。羅鍵孝先到寄宿學校讀書,首學期花了兩個月時間操練英文試題,每次平均兩小時;結果,首次校內成績四科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及數學已全部達A*級,商業科則獲B級,「原來自己讀到書。」 英模式易掌握 了解溫習範圍 一年後,他轉往當地排名較高的寄宿學校Queen Ethelburga's College準備英國高考,保持優異表現的他,已取得劍橋大學經篩選後的數學系面試機會,同時獲QS世界大學排名200位內的University of Bath發出有條件取錄通知。 「我仍覺得難以置信,現在讀到書,最希望可以令媽媽開心。」被問到成績突飛猛進的秘訣,他坦言英國考試模式較易掌握,令考生明確知道溫習範圍。 與羅鍵孝一樣,在港看似是「失敗者」的鄭浩銘,於舊制會考考獲16分、高考成績都在C級以下,「以前好似無論有多努力讀都無用。」鄭憶述當年收到高考成績單時,腦海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可以做甚麼,副學士認受性不高、專業進修課程的出路又不明確、出來打工又好像太年輕。」 獲母支持考入藥劑 冀可養家 前途未卜,鄭浩銘難忘當時母親的不離不棄,「媽媽一句責罵的說話也沒有,反而叫我不如出去(海外)試試。」但赴英留學的背後並不簡單,近數年主要由當小販的母親獨力支撑,曾在考試場上節節敗退的鄭,帶着這股無形的力量在2011年遠赴英國,終在半年後成功考入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四年制藥劑碩士課程。「每次想起媽媽,就覺得在這邊的生活是『燒銀紙』。現在目標是大學畢業,返港當藥劑師養家。」 英環境佳 「同學會叫你去踢波」 過去兩年文憑試考生棄考數字增,有家長早在六年前有感兒子將成新學制下的「試驗品」,決意送兒子到英國寄宿學校,趁早「跳船」。 「哥哥考完高考,知道香港轉制,覺得很不妥。」2007年,蘇博軒不過是準備升中的小六生。年紀尚輕的他未懂轉學制的來龍去脈與影響,但仍深感家人對新學制的不安。儘管他就讀名校喇沙小學並有望直升中學,父母還是忍痛送他往英國寄宿學校Rossall School求學。 蘇坦言,剛抵埗時難改依賴家人的慣性,「日日喊着說好想回港。」但他天性愛玩,僅花一個月便愛上了英國,「外國的同學會叫你去踢波、去鍛練、去自修,但港童放學只會立刻衝回家玩電腦。」他現時就讀的寄宿學校,來自香港的學生不足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