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試重時事 難倒考生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備受爭議的通識教育科是文憑試新增的必修必考科目,考生必須達二級或以上成績才可具備入讀大學要求,考評局昨向學校派發通識科練習卷,令通識科的文憑試考核模式終於曝光,考題均屬新聞時事題,包括要求學生評論唐英年去年初提出「車毀人亡」論觀點的必答題,不少考生認為程度甚深,要取高分有難度。通識教師指練習卷貼近高考水平,考生要取得好成績,必須熟習高考通識的歷屆試題提問方式,並多留意時事的共通點。 記者:陳嘉婉 岑詠欣 考評局由本月四日起,一連九日向全港中學派發文憑試二十四科的練習卷,供學校作為校內模擬試,昨日派發通識科練習卷,包括卷一及卷二。卷一資料回應題為必答題,考生須回答全部三條題目,包括中港食米安全、本港八十後現象及最低工資三條議題。卷二設有三條延伸回應題,包括性別及中西文化、中國十二五規劃及本港種族融和等議題,考生只需選答一題。 其中最受矚目為卷一第二條題目,以不記名節錄唐英年的「車毀人亡」論原文,並於另一資料列出本港年輕人由八一年至○六年接受專上教育和失業的比率、以及入息中位數,要求考生指出年輕人在○六年面對的挑戰,以及闡釋是否認同唐英年對八十後抗爭的觀點。 不少師生直指該題艱深,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通識科主任林佩儀表示,「挑戰」此一提問字眼未曾在考評局早前發放的練習卷出現,貼近高考程度,文憑試考生或不熟悉。她指,節錄的原文中,唐英年的觀點零碎,學生未必能加以歸納,屬於練習卷的難點之一。風采中學三名考生陳善婷、羅嘉俊及梁詠玉均表示,卷一程度甚深,尤其第二題。陳善婷直言,「因怕自己捉錯用神,理解錯唐英年的觀點,作答十分鐘後又刪去答案,重新作答,浪費了寶貴的應考時間」。 廠商會中學考生黃耀星表示,起初以為自己回答該題的表現不錯,指出「八十後抗爭是由於他們被社會忽略,希望藉官員所講的『出格手法』引起迴響,例如高鐵事件中的苦行」,但後來經該校資深通識教育科教師馮凱玲提點,黃耀星才發現未有歸納官員的觀點,只講出個人觀點,相信恐已離題,坦言表現欠佳。 沒出環境題目失預算 通識教育科共分六大單元,重點考核學生對單元概念的掌握、對議題的思考及分析能力,但多名師生均認為,今次練習卷過於側重「今日香港」單元,「科學、科技與環境」及「全球化」幾乎沒提過,羅嘉俊表示,「我複習了六大單元,還貼題目,未料沒出關於的環境題目,有失預算」。 林佩儀主任指出,今次通識科練習卷的程度符合中六水平,但部分題目明顯較深,要分出學生的高下,學生若要取得高分,須留意提問細節,她建議考生熟習高考通識的歷屆試題提問方式,平日多留意時事的共通點,融會貫通,「不論是討論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或是港珠澳大橋,其實離不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議題」。活學教育通識科補習名師李燦榮建議,考生闡釋個人觀點時,不宜停留於試卷所提供的資料,應加入平日在課堂或時事留意到的額外資料,才可取得較高分數。 考評局:須消化提供資料 考評局昨表示,擬定文憑試題目時,是基於考慮資料能否評估學生處理資料的多方面能力,突顯探究點,考生作答時,須消化題目提供的資料,按其對議題的理解和題目要求回答,發揮其獨立和批判思維,判斷運用哪些知識及概念。試題並非要求考生解釋某些年份發生的事件,而是要求考生利用資料,闡述青年人面對的問題,並作概念化的分述,例如面對就業或升學等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