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僑邀諾獎得主 分享人生學習路

閩僑邀諾獎得主 分享人生學習路

(綜合報道)近年不少中學都邀請名人學者到校,跟學生分享成功之路,不過,能請得國際知名的學者到校,就非常難得。Elsie知道,位於北角的閩僑中學,在五月九日就邀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兼香港中文大學晨興書院院長莫理斯(Sir James Mirrlees)教授到校,為同學作演講,主題為「諾貝爾獎之路」,分享他在得獎路上,所遇見的人生導師及種種不同的抉擇,以啟迪學生的思維。校長黎柱權跟Elsie說,該講座亦歡迎校外生參加,希望有更多同學受惠。 黎校長認為,讓諾貝爾獎得主近距離接觸學生,可讓學生感受何謂學者風範,所以也計畫邀請其他知名學者做嘉賓,例如來年就希望邀請到數學家丘成桐。「講座不只是學術分享那麼簡單,例如今次的主題,就是了解Sir James的學習之路,他小時候也很窮困,遇到很多人和事,他當時如何抉擇,也會影響將來的路,值得跟同學們分享。」 Elsie看過莫理斯教授的資料,知道他生於蘇格蘭,曾在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任教。一九九六年,憑對「資訊不對稱的誘因理論」的研究,有巨大貢獻,因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並在翌年冊封為爵士。在二○○二年,應香港中文大學的邀請,來港擔任博文講座教授,並在二○○六年開始,擔任晨興書院的創院院長。聽黎校長說,是次請到莫理斯教授到閩僑演講,也是因為去年上任的校董林泗維,在中大有人脈關係,幾經努力下才能成事。 雖然莫理斯教授下月才到校演講,但老師在課堂之中,已滲入有關諾貝爾獎的元素,營造一股「諾貝爾氣氛」。好像在圖書館,特別展出諾貝爾獎得主撰寫的書籍,又舉辦「追蹤諾貝爾獎」專題報告比賽。在英文科方面,老師會教授與諾貝爾獎相關的生字,另外又訓練「英語大使」,以招待嘉賓;在視覺藝術科,同學要做諾貝爾獎書籤 ;在數理周,更會介紹在科學方面的相關課題,目的讓同學更關心此活動。 黎校長說,邀請知名學者到校,其實也屬於該校近年積極改革下的活動之一。他說自己到閩僑中學上任才兩年,知道該校以往曾給人負面形象,更曾被誤為直資學校,但他後來發現該校學生本質純樸,老師教學也有熱誠,只是以往發展方向不正確,但其實是「有得做」。「以往可能是比較保守,學生少出去參加比賽和活動,亦很少宣傳。有些人還把我們跟福建、培僑中學等直資學校弄錯,但其實我們是津貼中學。因此覺得學校,以後要多做宣傳之餘,也要讓學生多出去參加比賽,使學生對學校有歸屬感。」 此外,為了發掘學生的才能和增強自信,黎校長在正規課程時間內設多元課程,內容包括街舞、滑板、塗鴉、化妝、魔術、泰拳、結他、陶藝和詠春等十多種課程。學生在中一至中五期間,每年可選一項課程,每個課程有十堂。任教的老師,有的來自校內老師,有的則要從外聘請導師,但學生毋須額外付費。 事實上,多元課程推出後,受到學生歡迎,有些學生亦因此而培養出自信,就讀中五的黃珊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她表示,「最初不輕易在人前表演,但上了十堂後,現在卻很樂意,即使有時會失手,但起碼有勇氣去做這件事。」 為了建立學校的形象,黎校長也建議老師多帶學生出外比賽。開始時,學生比賽的成績都是一般,但近來在機械人設計卻漸有成績,更曾代表香港到遼寧參加國際賽,並取得季軍。「學生要多了解其他人的做法,自己才可以有所改善。」 在學術方面,閩僑中學近年亦見進步,例如在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成績有大幅提升,其中英文科的及格率倍增。在首屆文憑試成績,雖有兩至三位學生符合入大學資格,卻未獲取錄;去年則有四位學生入讀大學,可說是大躍進,於是校方乘勢成立「閩僑之星獎學金」,給四位學生頒發獎學金之餘,未來能入讀大學的學生,同樣會獲頒獎學金,藉此鼓勵學生,推動學習的風氣。今次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到校,也希望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 難得有世界級學者到校,閩僑中學亦想可多些學生獲益,故亦歡迎校外生參加。有意參加的學生,可傳真2512 8349,或電郵至info@mkc.edu.hk留座。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