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更需要輪候公屋?

最近在不同場合,認識了幾位廿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們不約而同的對我說:「我正在輪候公屋!」

年輕人的背景各有差異,有些來自低收入家庭,但總算中五畢業,有手有腳,年輕力壯;有的家境富裕,爸媽甚至在加拿大有幢物業,每逢長假期,一家幾口便坐飛機度假去。

他們理應有能力自食其力,但他們都選擇等待,而且是真真正正放軟手腳地等,因為若偶一不慎勤力過頭,找到一份高薪厚職,便過不了申請公屋的入息審查,前功盡廢。

每次,我都忍不住問這些年輕人,「你知不知道,社會上有很多真正有需要的人,在等着一個有瓦遮頭的地方活命?」

或許,在這些年輕人眼中,我只是一個老土兼說教的上一代人;或許,他們這一代,輪候公屋已經成為智者之選。但我心底裏真的有點難過,我一直在問自己,究竟這班年輕人在養育過程中出了什麼岔子,竟會在大好年華之時,甘心自斷手腳,自廢武功,等運到。

猶記得小時家貧,一家七口擠住紅磡唐樓一個三百餘呎的單位,兩間房各放兩張碌架床,我每天放學回來,就搬張櫈仔伏在矮矮的玻璃茶几上做功課,生活甚艱難。當大廈看更的老爸,靠微薄收入挑起一家重擔,老媽目不識丁,卻是個樂觀的家庭主婦,她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就是,「等到能上公屋,就好。」

那年代,公屋是窮人的夢想,是貧苦大眾的一個希望,卻從來不是年輕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