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依舊,志平猶新

某電視節目訪問我,講述政府總部西座工作的五年舊事,請我到西座拍攝,今日舊地重遊,無限依戀。

二〇〇二年至二〇〇七年,我在民政事務局出任研究總監,充當何志平局長幕僚,局外人看來是風平浪靜,波瀾不興,局內人看來卻是風起雲湧,如履虎尾。許多人都不記得何志平在民政局做對了什麼,卻也無法找出,他做錯了什麼,於是只能說,他喜歡趕宴會、串門子、拉人情,吃得肥肥胖胖之類。

其實他任內好幾件事,如果不是用溫文婉約而周到得體的方式處理,準會闖出大禍,爆出大新聞,令許多人記得他。他不是那種挑釁敵人,無端端招惹敵人出陣,然後證明自己「好打得」的人。為政而使百姓蒙福,卻不記得主政者有何作為,此黃老道家之善治也。

何志平任內處理的五件棘手事情,若果不是老練到家,任何人都會焦頭爛額而回:

一、    推行雙村長選舉,遊說鄉紳接受非原居民的平權選舉觀念
二、    實現足球博彩規範化(俗稱「賭波合法化」),遊說教育及宗教團體諒解。
三、    為北京奧運會承擔馬術項目,要暫時搬遷香港體育學院。
四、    推出文物建築保育政策諮詢文件,倡議保育建築群落及社區文化肌理,遊說社會支持及政府地政部門接受。
五、    推出香港首部成文的文化政策,傳承英國政風,無半點「親共」及所謂「愛國教育」意味

遊說鄉紳和村民接受自古所無的雙村長選舉,肯定比丁權、僭建之事危險的多,此乃mission impossible,但鄉紳及村民竟然接納了。我們用的方法,是法庭判決非原居民也有選舉權,這是《基本法》規定的權利,如果不區隔處理選舉權利,原居民與非原居民各自選舉自己的村長,則非原居民日後參與全體村長選舉,衝擊更大。而且非原居民由於並非宗族社會,即使選出自己的村長,也不會干預宗族及土地事務。何志平當年除了走遍新界,拜會父老鄉親,也曾遠赴英國,遊說父老支持。

足球博彩規範化,是用取締外圍非法賭波為理由,說服社會支持,並且設立病態賭博研究中心和戒賭基金,後者命名「平和基金」,寓意賭博要心平氣和,適可而止。賭徒只知道今後賭波合法,但忘卻是誰人主導。

由於中國大陸並無馬匹檢疫經驗,香港承擔奧運馬術項目,何志平遊說體育界忍耐,接受遷出安排,日後還原使用,並且改善設施。此外,香港體育學院取代康體發展局(1982-2004),增加職能,承擔精英培訓工作。整件事,遊說周密,做得無聲無色,報章也缺乏報道興趣。

何志平破天荒檢討英治時代的古物古蹟條例,推出「香港文物建築保護政策檢討諮詢文件」(2004),倡議用點、線、面的方式,保護建築群落及人文社區生態,除了建築物的美學及歷史年份之外,也考慮建築物的文化意義,要做到比英國人更好。依照本諮詢文件的精神,舊政府總部西座,必須與東座及中座整體保存,並且遍及於終審法庭、聖約翰教堂、軍人墓地及聖公會主教府!此文物保育諮詢文件收到廣泛認同,可惜被曾蔭權當局擱置,文物保育政策也在2007年抽離民政局,撥歸主導地產發展的發展局。

何志平在2002年出任民政局長,其中的志向是為香港制定文化政策。然而,直至執掌政務到2006年,五年下來,局面平靜了,政策推行成熟了,才將文化政策在事後總結。2006年4月8日,何志平在《信報》撰文〈細說香港文化政策〉,闡述香港特區政府的文化政策如下﹕

「香港一直以來採用的文化政策,是自由的文化政策,即學界所言的「描述式文化政策」(descriptive policy)。香港的文化政策並非像其他國家或政府般,以一套事先構思及公佈的成文政策來實施——即學界所言的『規限式的政策』(prescriptive policy),而是以具體形式、零散地體現,落實在各項的政策與措施上,在場館建設、藝術資助、場地管理等方面,在長時間的運行之後,逐漸形成一套行政準則。惟其具體、惟其零散,文化界乃至市民才可以在各項細節之中,與政府互動,事後仍可回顧與修訂。若干年月之後,才可以將政策描述出來,因此學界叫這做描述式的政策。香港在一九六二年大會堂成立之際,開始正式資助公共文化,一九七七年有工作指引,要到一九八一年,幾乎二十年之後,原行政局才總結了幾條文化政策,其精神一直奉行至今。」

此政策乃香港首次官方的成文的文化政策,首次引用於「表演藝術委員會政策建議」(2006年6月17日)(1.2段),並刻為鐵牌,懸掛於石硤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此政策宣言,繼承了英治政府在1981年頒布的文化行政指引的精神,做得比英國還要英國,將英國人的政術,收歸中華,為我所用。

很多人說何志平只是一味靠親共、靠紅色而上位,請看看上述的文化政策宣言,何其務實,何其審慎,何其周到。也正因其務實、審慎與周到,故此落任之後,無聲無色。民政局長的繼任者曾德成,也是無風無浪,水波不興。

何志平離任局長的最後一日,不是豪華外遊,而是在一所修復的鄉村祠堂,秉持中華的儒官傳統,為村民主持揭幕和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