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男的生活:買唱片如打小人般式微了



我建議將買唱片行為列為「人類非文化物質遺產」!如果成事,我便是「古文明救兵」了!上星期,我很虔誠地到唱片店,在「她」第一天發碟的日子,買下了我今年第一隻唱片。

買CD曾經是我「嗜好」,誇張點說,現時的年輕人可能已經不知道CD是甚麼樣子了,就像現時的小朋友以為蘋果是黃色一樣(因為已經由家中的女傭去皮了),說不定再過十年八年,CD已經要放入博物館展覽了。

在我讀書的時候,每個星期五放學,都愛到信利中心底層流連。那時整層都是唱片舖,星期五很熱鬧,因為有不少歌手都是選擇在小週末發片,唱片真的會整疊賣光的。那是個美好的九十年代,四大天王每一位的唱片閒閒地每張賣數以十萬計,張學友曾經有一年唱片銷量是世界排名第二,僅在Michael Jackson之後!由此可見,香港人曾經是十分熱衷聽歌買唱片的,這個彈丸之地居然出了一位唱片榜眼。時至今日,大概只有陳奕迅等級數才可望賣得金唱片,其他的賣得幾千已經開香檳了。

唱片業不景,不計盜版問題,原來價錢比iTunes高一大截才是問題。在iTunes買下一整張唱片,盛惠$73,還可以逐首買,最祗消費$6;偶像的特別版唱片卻索價 $135!差不多是雙倍,除非die hard粉絲,否則令人卻步,唱片店員跟我說:「現時哪有首天發片搶買的?銷路要一個星期才看到!」iTunes沒有這個界限,變相令宣傳期也模糊起來,沒有宣傳,何來銷路?

所以呢,我很珍惜為偶像吶喊趕買發片的我,自己年輕,世界又美好!

文:望月看星
長不大典型雙子男 ,相信「勤有功戲有益」、「胆大與心細同樣重要」。嗜好之黑洞 ,對無謂的事物有無謂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