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利是」籌款 引新療法治地貧童

12歲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軒仔(左二)。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目前有近三百多名重型地中海貧血症患者,由於身體不能製造足夠的血紅蛋白,需要經常接收輸血及幾乎每天都要注射除鐵劑。雖然年輕患者可透過血幹細胞移植康復,但如十二歲的軒仔一樣,尋覓多時都未能找到合適捐贈者。「意贈慈善基金」今年再發起「全城一人一利是愛心行動」,希望可籌集八十萬元,為軒仔及另一患者引入新治療方式,以不完全吻合的血幹細胞進行移植。 今年十二歲的軒仔,六歲時才發現患有地中海貧血症這種遺傳病。現時一周六晚都要注射八小時的除鐵藥,及每六周接受輸血一次。好動的他是學校籃球隊成員,但看到電視旅遊節目到台灣、日本等地,他都沒法前往。故他指很高興有機會接受手術,未來到台灣夜遊夜市。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卓家良醫生指,每八名港人中,就有一名隱性地中海貧血症攜帶者,與兩名隱性的攜帶者生育,出生的孩子有四分一機會成為重型患者,但現時可透過產前檢查了解。現時約三百多名患者中,有數十人年紀都在十二歲或以下。 現時患者可利用來自捐贈或臍帶血中的血幹細胞進行移植以根治此症,但卓指移植使用的血幹細胞的「血型」白細胞抗原,必須要完全與患者的吻合。因此,如軒仔的個案等待多時亦未能進行移植,但若病人年齡超過十二歲,手術的風險就會增加。 因此,醫療團隊希望進行本港首宗為地中海貧血症患者進行的「父母半相合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通過抽取病人父母其中一人,有一定程度吻合的血幹細胞以進行移植。為防止排斥,捐出的血幹細胞會先於實驗室移走部分的白血球,而患者亦要人為地先降低免疫能力。卓家良指根據外國經驗,新療法的成功率有七至八成,但亦有一成手術失敗出現嚴重併發症,或可導致死亡的風險。 由於目前相關手術為自費項目,「意贈慈善基金」主席創辦人兼董事會主席曹貴子醫生表示,希望為「地中海貧血兒童基金」進行的「全城一人一利是愛心行動」,目標在明年二月底前籌得八十萬,包括軒仔及另一患者每人各三十萬元的手術費,而剩下的善款,將用作為其他患者分擔醫藥費用,以及為成年的患者提供如就業輔導等服務。市民可在基金會網頁cny17.egive4u.org、透過電子捐款條碼在便利店及郵寄支票等方式捐款。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