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家庭壓力沉重 釋懷難從課本學懂 生活雖復常 港人仍憂傷

港人快樂指數下跌,學者指疫情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會突然消失。
港人快樂指數下跌,學者指疫情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會突然消失。

 

【本報訊】雖然本港已踏入復常,但在新冠疫情期間所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卻不會隨之消失。有學者昨稱,調查發現港人的家庭快樂指數、個人快樂指數、家庭團結度等多項指標,均比往年下跌。即使疫情緩解也不會像開關按鈕一樣,負面情緒和經歷會突然消失,政府需要反思人力資本和家庭資本在建設香港抗逆力方面的重要性,又批評香港少有協調良好的家庭抗逆力計劃,建議應着力培養公眾的個人抗逆力和家庭抗逆力,才可更健康地應對疫情等生活危機。

全較往年顯著下降

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引述調查表示,港人的家庭快樂指數、個人快樂指數、家庭團結度、家庭健康狀態、5種愛的語言等,全部指標都比往年顯著下降,對比一般人普遍認為,疫情後公眾和家庭會隨復常後變得更快樂有明顯差異。

「問題不會一夜消失」

他又引述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表示,疫情期間患上焦慮和抑鬱症的人在全球增加了約25%,這種情況正是「大流行後壓力症候群」,即疫情後的心理健康問題,石強調這種心理健康問題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

石丹理認為,本港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不足,學校課程很少涵蓋這種「軟技能」,政府應促進個人的抗逆力,以便公眾能夠很好地應對疫情等逆境。石續說,與個人復原力和家庭復原力相關的學習能力,可以幫助個人和家庭適應不同的生活挑戰,建議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練習愛的語言,例如對家庭成員說出肯定話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