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教育局:疫後難免有學校追進度 籲優先考慮精神健康

近期學童自殺個案上升,情況令人關注。教育局推出《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鼓勵學校舉辦「精神健康日」,又提醒學校優先考慮學生的精神健康,不應只關注課業問題。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何慕琪接受本台專訪時表示,難免有教師在疫情後,擔心學生未能掌握到學科知識,會有「追進度」的情況,認為教師及學生都需要時間適應。她強調,教師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不用大費周章,例如平日上課時可以增加互動的元素、在班主任課期間多了解學生的情況。她認為,多一些關心和關懷已經足夠。她又提到,教師可以舉辦生日會和班際活動等,以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聯繫。

何慕琪表示,推出《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是希望學生認識精神健康,減少負面標籤效應,以及在有需要時尋求協助。她提到,很多學校已有推廣精神健康,推出相關指引是希望再作一個提醒。

何慕琪接受本台專訪時表示,疫後難免有學校會「追進度」,提示學校勿只看課業。(鍾家銘攝)
何慕琪接受本台專訪時表示,疫後難免有學校會「追進度」,提示學校勿只看課業。(鍾家銘攝)

至於初中版的《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最快下學期推出。

被問到三層應急機制為何不涵蓋小學或大專院校,何慕琪回應,新學年起學童輕生個案絕大部分涉及中學生,有關機制需要運用額外的資源,會優先處理較危急的個案,所以較著重中學方面的保護網,又提到小學校長會亦知悉有關情況。

教育局教育心理學家陳惠敏表示,無論本地研究、世界各地的情況等,都發現青少年較少求助,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華人社會可能涉及面子問題,所以有家長未必想讓子女到精神科跟進。她亦指,可能有部分個案不知道自己的情況有多嚴重,亦不清楚求助途徑,擔心標籤效應,以及被歧視等,都令他們不想求助。她認為,若學校建構好保護網,當學生有需要時,會懂得尋求協助。

陳惠敏相信,青少年較少求助,可能涉及家長面子問題,未必想讓子女到精神科跟進。(鍾家銘攝)
陳惠敏相信,青少年較少求助,可能涉及家長面子問題,未必想讓子女到精神科跟進。(鍾家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