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國青聯副主席陳仲尼:青年不再迷茫,社會才有希望

專訪全國青聯副主席陳仲尼:青年不再迷茫,社會才有希望

陳仲尼是香港兩家投資公司的主席,同時也擔任著數十個社會職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席、香港城市大學顧問委員會計師委員等等。而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全國青聯副主席這一身份。從2000年加入香港青年聯會算起,陳仲尼已為內地和香港青年服務了十餘年。

作為一個商人,他是很典型的海派香港企業家的後代:家庭自祖父輩在上海做傳統的紡織製造業,後父輩遠涉重洋來香港沿承舊業,創立香港三大紡織廠之一——大興紡織廠。陳仲尼自身生長於香港,長大後又赴美國接受西方教育,返港後自己創辦了投資和基金公司,生意也發展得順風順水。

在香港中環的一幢商業大廈,亞太日報記者在陳仲尼公司的會議室裡見到了他。他謙和有禮、聲音輕柔,雖已經以香港為家多年,但說起國語的時候,還帶著家族流傳下來的浙江口音。

陳仲尼做大學生的導師,資助貧困大學生,對於有困難的年輕人都要去“扶一把”。他發起創立了富恒匡慈教育基金,主要服務教育和青少年,希望可以“系統持久地”做慈善;2006年,陳仲尼在浙江大學設立“陳仲尼獎助學金”,每年從該校新生中選拔10名品學兼優而經濟暫時有困難的同學,每人資助五千元直至他們本科畢業,該項資助到2009年增至每年40人。

對於社會職務,他最喜歡的還是青年工作,“和青年一起活動很開心,他們自然淳樸,自由放鬆,大家把我當大哥,”陳仲尼說。

因此,這位年近中年的成功企業家才會如此瞭解當今青年的困惑與苦惱。201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99萬,創歷史新高,而就業崗位卻不增反減,使得大學生們的求職期望值受到毀滅性打擊。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年輕人多受困於微薄的薪水和飆升的物價房價,無暇再談理想和追求。

“青年人好了,這個社會和國家才有希望。青年人都失去了希望,這個社會以後也沒有希望了,”陳仲尼說。

對於眾多社會職務,陳仲尼最喜歡的還是青年工作。 亞太日報記者朱星宇攝。

“‘二代’不僅是錦衣玉食,他們壓力很大”

亞太日報:你覺得你這一代人的創業環境和企業管理方式與父輩相比,有怎樣的不同?

陳仲尼:當初創業要感謝父親的支持,那時候還年輕,在花旗銀行做了4年,摩根大通2年,只靠自己創業實力不夠。我們父輩的時代,物價便宜,那時候自己的本業每天辛苦去做,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定成果。東西也不貴,生活慢慢就好起來了。但現在,生活水準已經達到了一個這樣的高度,所以追求的生活目標的成本也在上升。現在競爭門檻也高了,怎樣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是不容易的。你看在香港成功的企業家,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他們都是80多歲的老人家,經過漫長一生創下商業王國。但你看內地,胡潤榜前十名都比較年輕,四十來歲,所以說現在的機遇也更多。

我小時候到父親公司,感覺父親是家長式的管理,他說了算。現在我希望我的同事多講,這樣我才可以聽取更好的意見。我不可能每件事、每個決定都是最好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做到這樣。特別是項目投資,我不是每個行業都懂,比如高新科技、文化創意、物流、地產、城區開發,所以我們有團隊,大家一起出主意。

亞太日報:說到兩代人的不同,內地改革開放到現在,第一代致富的民營企業家的二代紛紛開始掌門,公眾對於“二代”總有很多羡慕和關注,有人說他們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有人說他們頂著巨大的壓力。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陳仲尼:就在兩周前,我在浙江參加了個浙商新興代圓桌論壇。那天的會議主席是娃哈哈主席宗慶後的女兒宗馥莉,還有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兒子李星星。我感覺其實二代也不僅僅是錦衣玉食,他們的壓力很大,就拿宗小姐來說,父輩打了這麼大規模的江山,先不要說突破,就是未來二三十年保持這個地位也不簡單。當然他們也有優勢,資金優勢、人脈優勢,他們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能力聘請最好的顧問、同事。但市場變化太快,最重要是適應市場變化的情況下,把老一輩的江山企業改革創新。如果保持現狀,最多十年後就會慢慢滑坡。根據市場和社會環境變化改革創新,這樣一個企業才有生命力。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家裡條件已經很好了,那就讓自己生活得舒服一點。但據我知道的已經參與了企業的,就一心一意想把企業做得更大更強。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必然,幸福也不是必然。”

亞太日報:從香港回歸,到開放個人自由行這些年來,你覺得香港的營商環境有何變化?

陳仲尼:香港過去的業務都是只看自己市場,但香港市場很小,還沒回歸的時候,老一輩沒有國家的觀念。回歸以後最大的轉變是,香港是面對服務整個國家的市場。尤其CEPA簽訂之後,內地市場一步步開放,香港的市場受到了內地同胞的支持,餐飲、酒店、購物等等行業都得益于自由行,得到很大推動。

亞太日報:你除了經商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社會職務,為何如此熱衷於社會職務?

陳仲尼:出發點很簡單,服務社會和國家,盡一點責任。自己中國人,生在香港,為自己有歸屬感的地方做點事也很正常。我從事的行業可能只給我某一種兩種的視野和接觸層面,但參加了社會服務,會碰到我本身沒機會碰到的事、沒機會碰到的人,並且也知道他們的經歷,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完整。社會事務充實了我自己,並且對香港、國家、世界知道得更多。

亞太日報:香港是個比較現實的社會,年輕人可能會迫於生活壓力要努力工作賺錢,因此很多人會覺得社會責任、社會公益是一種奢談。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陳仲尼:就我自己體會來講,參加社會工作對我人生觀的影響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必然,幸福也不是必然。比如最近發生的菲律賓颱風,今天挺好的一家人,明天颱風來了,4個人剩下1個人。他做了什麼錯事嗎?並沒有。

所以要珍惜自己有的一切,健康、青春等等。我去做慈善,見到很多殘疾人,覺得健康真是太珍貴。一般人可能不以為然。如果你有一點點能力和時間,也去幫幫他們。香港是我的家,我生長在這裡,我的孩子在這裡,我也希望這是一個好的地方。我想在這裡安居樂業到養老。一般人如果自己家好,都不會想到出去移民,那是人家的地方,我們不是主流。我希望香港好,希望國家好,所以自己有一點力量,就拿出一點來。做公益,不講回報,不要想自己能得到什麼,就會開心。

陳仲尼認為,當今青年并不缺乏創業的資源和機會。 亞太日報記者朱星宇攝。

“青年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看不到希望和出路,看不到有希望和光亮的隧道。”

亞太日報:你在青聯工作這麼久,也見到不少來自各個地方的年輕人,覺得內地和香港的青年在您的印象中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陳仲尼:我認為內地的年輕人比較勇敢一些,上課問問題、參加活動等等的主動性比較強,分享意見,比香港年輕人更喜歡分享意見、更勇於表達自己。香港年輕人一般比較害羞、含蓄一點。

另外,內地的青年人有更強的力爭上游的心思,比香港年輕人明顯。這也是環境造成的。但香港年輕人在宏觀的思想方面更具有國際化視野,眼界更廣。可能香港是一個比較國際化的都市,接觸西方、日韓文化都很多,比較開放。香港人樂於接受外來文化,並且在生活的細節表現出來。

亞太日報:和香港的情況有些不同,中國內地近年來,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很多年輕人畢業可能沒辦法找到滿意的工作。今時今日,如果年輕人想要創業,以過來人的身份,你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

陳仲尼:創業的失敗率很高,10個裡面有1個成功就不錯,2個就不得了了。我也在做很多大學生的導師,我個人覺得,最好的發展是,剛畢業,在沒有什麼經驗之前,最好去一些公司工作幾年,取得一些行業的實際工作經驗,也積累做生意需要的經驗和金錢;另一方面也可以評估自己是不是合適的企業家去創業。企業家要有冒險精神,頭腦要靈活多變,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企業家,有些人可能更適合做專業人士。成熟一些、社會經驗豐富一些之後,可以自己對自己也有個初步評估。

如果想去創業,我認為現在也不缺乏資源和機會。內地和香港都有很多創業基金供年輕人申請給他起步資金。現在也越來越流行我這樣的社會人士去做導師,我們可以把我們走過的路、積累的經驗點一點給他。

亞太日報:現在無論在內地、香港,當今青年都普遍反映自己的生活、生存壓力很大,有時買樓買車的事情已經佔據了生活的大部分,很難再去談理想。你對當今青年有什麼建議?

陳仲尼:青年人好了,這個社會和國家才有希望。青年人都失去了希望,這個社會以後也沒有希望了。青年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看不到希望,對前途迷惘。他們肯定在說,陳仲尼在說廢話,在紙上談兵,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他們告訴我,我往哪個方向走,都看不到希望和出路,看不清前面的路,看不到有希望和光亮的隧道。

我感覺這個局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每個社會發展到某個發達的程度都會這樣,機會沒以前那麼多了。現在機會只給能把握機會的精英。

我自己做了這麼多年青年工作,我認為做事最終會成功必須有動力。不管動力的來源是什麼,有前途、滿足感、地位、金錢回報,都可以。青年人不能做讓自己感到痛苦的工作,那是沒希望的。堅持讓你痛苦的工作只為糊口,也許短期還可以,但長期來講,就會喪失鬥志,就很難成功。不要每天七、八點起來,想的是,我今天不希望再回去工作,我寧肯多睡一個小時,而是時間到了,我要去充滿期待地上班。

人生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旅途。如果你走到一個點,已經很痛苦,不想再走下去,那你怎麼熬到八十歲、九十歲?當然90%的人都在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不是自己理想的。沒關係,找到讓你願意為之付出,或是有前途、為你帶來回報的工作,給你一個推動力和鬥志,才有成功的可能。

我也寄語香港青年,不要怕辛苦。香港經歷了八、九十年代的工業發展,一般家庭生活條件都比較好,年輕人受保護和照顧比較多,他們經受挑戰和困難的能力、自立自強的能力就弱。所以青年更要逆境自強。不要怕碰壁,年輕人最大的資產是什麼?時間,年齡。22、23歲畢業,兩三年後不幸運地碰了壁,也不過25、26歲。所以不怕走錯,給自己多點嘗試,走錯了也不過就兩三年時間。

對香港的年輕人來說,要把自己事業的眼光瞄準整個國家。現在很多年輕人還是對國家不瞭解,找工作肯定把香港作為首選,這很正常。但在以香港為基地首選的情況下,假如香港沒有好的機會,有好的機會在內地,能不能也考慮一下?先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七百萬人的香港,其實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