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中心擬擴至18區 觀塘黃大仙或先設立

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前往新加坡,參觀當地一個市鎮的地區康健中心。

【星島日報報道】基層醫療發展是今屆政府重點項目之一,其中率先在葵青設立的地區康健中心料於明年第三季落成。本報獲悉,特首林鄭月娥將在下月《施政報告》提出,將基層醫療規劃進一步擴展至十八區,並會優先在觀塘區或黃大仙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其他地區會仿效葵青區的做法,先考慮在政府建築物設立主中心,若沒有足夠地方便會租用商廈樓層;若地區面積較大,則會設立更多的附屬中心。 港府上年《施政報告》提出,率先在葵青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透過公私營合作模式,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支援長期病患者,以及減輕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政府預計葵青地區康健中心於明年第三季落成,現正進行招標工作,昨日舉行簡介會,邀請有興趣的投票者了解詳情。 本報獲悉,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將進一步擴大基層醫療規劃,並在葵青地區康健中心落成前,加快在其餘十七區推廣基層醫療服務。政府消息人士相信,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的地區,包括觀塘區或黃大仙區,會優先設立地區康健中心。 消息指,往後十七區的地區康健中心的模式會與現時葵青區的做法相若,「至少有葵青現時(面積)這麼大,不會比現時細。」他續指,政府規劃其他區的地區康健中心時,會首先考慮在政府建築物設立中心,若未能提供足夠地方,則會仿效葵青區的方式,租用商業大廈作選址;若部分地區面積較大,不排除興建更多附屬中心。 根據葵青區的做法,食衞局會在該區設立主中心,共設立五個附屬中心提供支援,中心將由行政政總監、總護理協調員、醫護人員、社工、行政人員等組成,其中包括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藥劑師、中醫師等專業人士。政府亦會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津貼資助,以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服務為例,每節的收費上限為二百五十元,中醫的每節收費上限為一百五十元,超出的金額則由政府補貼。同時,市民亦可在地區康健中心使用醫療券,綜援人士、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人士、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人士等亦可獲得費用減免。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早前接受訪問時表示,地區康健中心不會有醫生看診,主要由護士作評估,目的希望為普通市民、高危人士及已病發患者提供跨專業的護理服務,減少市民任何病痛也前往醫院或急症室求醫。她續指,不同地區的康健中心會各有特色,會因應每區人口結構,決定不同服務的緩急輕重,但慢性病的管理則會是必定推展的項目。 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希望,《施政報告》可落實更多地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希望不要只公布一個區,一次過公布愈多區愈好。」他認為,若未來開展更多地區康健中心,政府應積極與更多社會服務單位合作,有助中心可接觸更多獨居長者、長期病患等,及方便中心職員得悉病人病歷,有助提供更好的健康評估。 林正財昨日前往新加坡,參觀當地一個市鎮的地區健康中心,模式與本港地區康健中心的附屬中心相似。他指,有關中心服務約二萬人,同樣由護士主導,負責照顧和評估長者、長期病患等不同人士的需要。他特別讚揚當地的電腦系統,不同專業醫療人員可互通病人病歷,準確了解病人情況,且中心會持續與醫院、私家醫生及地區單位合作,以提供多樣的服務,值得港府借鏡。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