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精神健康文化方興未艾

【星島日報報道】明天是新學年開學日,師生要收拾心情,重新開始學與教。近年學生自殺問題備受關注,新學年起精神病患學生亦納入特殊學習需要(SEN)津貼。雖然如此,教師對處理精神病患學生的準備卻明顯不足,有教育界友好坦言,當局的教師培訓方興未艾,校園建立正面精神健康文化,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香港青年協會日前公布調查,發現多達九成三教師反映處理學生情緒有困難,近四成半人坦承欠缺輔導知識與技巧,逾六成人甚至稱無空間與學生傾談。另一機構調查則發現,每兩名受訪中學生便有一人受抑鬱困擾,逾半受訪中學生有抑鬱徵狀,兩成半人更曾萌生自殺念頭。 友好坦言,把兩項調查結果並列,不難看到學生輔導問題與教師培訓有嚴重落差,「雖然相關教師培訓陸續展開,但始終規模與名額有限,難以完全滿足需求。」友好指比如新學年推出的教師培訓課程,初級課程將於十月開課,名額一百六十個;明年四月開課的深造課程,則有四十個名額,「相對全港近千所中小學,要全面覆蓋恐要幾年時間。」 友好坦言,學校對精神科疾病仍有忌諱,「即使師生視之為課題討論,但師生若是精神病患者,均懼於歧視而不敢宣之於口,主動尋求支援。」最近興德學校風波,便有校內人士向外放話,抹黑因情緒問題告假的教師是「吃懵仔藥」,言論涼薄,「某程度也反映教師的精神健康問題,容易被人炒作,成為質疑教學專業,打擊教師信心的工具。」 雖然津貼到位,教師培訓亦密鑼緊鼓,但友好坦言配套倒是其次,關鍵是在校園建立正面的精神健康文化,讓師生及家長明白情緒是「人之常情」,不堪壓力與精神困擾並非難以啟齒的秘密,繼至主動尋求支援,「若校園文化未能建立,配套措施只是流於表面,甚或形同虛設,結果只是『一念無明』,對師生的情緒及精神問題視而不見。」 疑與精神病有關的自殺個案,對教育界是血的教訓。從認識、接納到改變觀念,到主動關顧身邊的人,達到及早識別與支援精神病患者,無疑需要一段過程,程尚達期望新學年能有所改變,避免再有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