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波佬Vol.25:經典球員系列──「智多星」郭家明

港波佬Vol.25:經典球員系列──「智多星」郭家明

有留意本欄的讀者,相信都察覺到近來的刊文日期並不穩定。由於工作實在繁忙,估計短期內的刊期都會出現這種情況,預期一個月之內會恢復正常,以盡力讓各位每週都能有一個「Happy Friday」!下面,即將與各位分享「智多星」郭家明的球壇往事。

郭家明(1949~現今),綽號「智多星」,除預備組外,其球員生涯只效力過流浪(1968-77)和嘉山(1977-79)兩支球隊。1973-77年間,他是流浪的球員兼教練,轉會嘉山後也是兩職兼任。掛靴後,他開始了教練生涯,於銀禧體育中心(今體育學院)執足球科教鞭,至82年當上港隊教練。1990年和1996年,分別擔任亞洲足協及國際足協教練導師,並參與過多國的足球研究工作,亦曾任亞洲及國際足協的技術委員。除此之外,他更在世界各地積極推廣和發展足運,如投身德國和南非世界盃的技術研究組成員,也有在香港足總和亞洲足協當顧問。他在世界球壇有過很多不同職務,在此暫不詳錄。

無心插柳卻成樹蔭 與足球結不解緣

自幼熱愛運動的郭家明,無論足球、籃球、兵乓球和田徑等,都是他的興趣。小學畢業後,他升讀聖芳濟書院,中一已成為丙組籃球和兵乓球隊選手,並奪得校際團體冠軍,後來在乙組同樣奪冠。田徑方面雖然成績平平,但當時只有五呎五吋高的他,卻能跳出五呎四吋的紀錄。至於足球,他最初只是與一群同齡的小孩追著球亂跑亂踢,毫無腳法和戰術可言,只知道皮球入網便算一分,甚麼站位、切入等,根本就不為他所認識。至1965年夏天,15歲的他參加了足總舉辦的足球訓練班,從此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1978年,他這樣憶述自己的童年:「加入訓練班後,便從4號球正式出入大足球時代,當時教練是何應芬和鄧森。那時有三支球隊沒有預備組(東華、光華和傑志),因此足總便組成了新界、九龍和港島三支青年軍來代替,我幸運地入選了新界青年軍,從此踢上正規比賽。」雖說是因替代預備組而生的產物,但這三支青年軍的實力,卻還是比球隊轄下的預備組要弱。郭家明所在的新界青年軍常被「大炒」,以0-11輸球更是等閒事。

比賽落敗沒有令郭家明心灰意冷,熱愛運動的他更從此對足球「一試愛上」,也有為了練習而逃學的「事蹟」。一年後(1966),他被選入元朗預備組,但為了應付會考,只好暫停踢球一段長時間。至1968年,時任足總執委畢特利認為郭家明是個人材,便派當時的流浪預備組球員梁維光,以人手不足為由邀請他加入青年軍。郭聽畢梁的來意,即推說會考將近及體能不足來婉拒,豈料對方沒有就此罷休,更屢敗屢勸。郭最終不勝其耐力,聲明只願以「玩票」性質一試。然而他又怎會想到,這竟然「玩」出了自己的足球事業。過了沒多久,他被選派參加亞青盃,更於18歲時加盟流浪,正式成為「職業腳」,這根本是他從來沒想過的事。那時的郭家明剛完成中五會考,其實要出外打工亦可,而且待遇挺好(中五學歷在70年代已很不錯)。但根據他本人回憶,曾謂:「那年18歲,簽約前也想過應否去找份文職工作。但自己生性好動又無一技之長,不踢球能做甚麼?反正我喜歡足球,當個職業球員又有甚麼不好?於是我便從此開展自己的足球生涯。」;在另一次訪問中,他又補充:「當時剛畢業,有人賞識又有薪水,何樂而不為?就算踢球真的不行,大不了之後再找工作亦未嘗不可。」加盟流浪後,初出茅廬的郭家明,與隊友黎新祥成為親密戰友。

郭家明:世上沒有永遠的輸贏

老一輩的球迷,肯定不會忘記郭家明在港隊那戲劇性的高低起跌。

凡是中國人,都希望在年初一有個好開始。但郭家明卻於1971年的大年初一,首次擔任港隊隊長,「帶領」港隊以0-11在賀歲盃上大敗給到訪的賓菲加,這使當時尚年青的郭家明相當難受。又到了1975年亞洲盃外圍賽的一場激戰,港隊雖然在上半場落後北韓0-2,但他與一眾隊友都沒有放棄,更於下半場連下三城,反超前至3-2,莫論球員,全港球迷也無不激動非常。可還是「波係圓嘅」這句老話,港隊反先後不久,又被對手旋即扳平3-3,最後港隊更於互射12碼上,以13-14飲恨。接著是兩年後的1977年,郭家明為港隊在世界盃外圍賽披甲,並以1-0擊退星加坡,爭得小組出線權。賽後,郭被選為亞洲最佳球員,他將這形容為「球員時代最光輝的一頁」。而1979年,他遇上球員時代的最大挫折──在泰國進行,港隊對戰馬來西亞的亞洲盃外圍賽準決賽中,兩隊戰至互射12碼階段。那次港隊以4-5落敗,射失者正正就是郭家明。他本人謂:「十個12碼,九個射入,一個射失,那正正是我射的。」賽後翌日,傳媒大肆報導這件事,更將他喚作「罪人」,使他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至於教練生涯,郭打得最漂亮的一仗可謂「5.19戰役」。1985年的世界盃外圍賽,他帶領港隊作客北京工人體育場迎戰中國。當時外界被不看好港隊,認為他們必敗無疑。可是,港隊最後「爆冷」以2-1打敗中國,取得小組出線權,史稱「5.19戰役」,中國球迷則謂作「5.19慘劇」。賽後,整支港隊被數百名中國球迷包圍得無法離開,更有人對他們扔石。無奈之下,他們退到一處大樓暫避,在武警護送下才可安全退身。

憶起此等往事,郭家明曾說:「足球告訴我們,你不會永遠地輸,也不會一直贏下去,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與別人合作。」、「我作為教練,會把每一場賽事都當成決賽,自己和球員都必需全力以赴,將自己的能力全部發揮出來,不能因為賽事的重要性低便放軟手腳,這是做事馬虎、不認真的表現。」

球技知識學問皆精 成就可比李惠堂

速度、身型和腳法都不是郭家明的特點,但良好的球場視野,善於觀察大局的長處,卻使他往往在傳球時做到有的放矢,「球不虛發」,這也是他能夠成為1977年亞洲最佳球員的原因之一。

年青的郭家明是個出色的足球員,退役後亦當上一個成功教練,而且在足球的研究工作上有相當成就。筆者甚至覺得,他是繼李惠堂之後,香港球壇中最配得起「文武雙全」四字的人。傑志「揸FIT人」伍健這樣形容他:「郭家明能成為一名好教練,在於他能夠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他有能力與國際足協的人用英文打交道,清晰表達自己的概念和計劃,並使人信服他,這是他在國際足協和亞洲足協有相當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他是現役球員們的一個好榜樣,示範了學問是何等重要,提醒球員踢球之外,一定要好好讀書,這也是球員教育制度中的一個重要方針。」

閱畢此文,相信大家都會覺得,對於「文武雙全」這四字詞,郭家明實在是當之無愧。

半個月前,筆者曾有幸親身到訪卜公體育會,向球壇前輩們請教當年這支老牌球隊的點滴往事。卜公體育會對本地足球的發展有著莫大貢獻,沒有卜公,就沒有我們的胡國雄、施建熙、崔永生和尹志強等一代球星。筆者認為,將卜公形容為港足兵工廠亦不為過(此兵工廠意為培育球星,與英格蘭球會阿仙奴無關)!有興趣的讀者,敬請留意下期《港波佬》,為大家詳盡介紹卜公體育會!

手機登陸 m.goal.com 隨時隨地享受最勁爆的足球新聞

更多Goal.com內容, 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