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失信國際 造就中國上位

【星島日報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履行競選承諾,退出限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巴黎協定》,美其名是為了美國利益,實際上充滿了回應傳統能源巨企利益和藍領票倉的政治考慮,不惜以美國國際信譽甚至地球前途為代價。 全球一百九十七國於二○一五年簽署了《巴黎協定》,是一九九七年《京都協議書》以來最重要的國際減排協定,目標是把地球氣溫限制到比前工業時代最多高兩度,協議獲包括美國在內的一百四十七國批核,在去年十一月正式生效。 根據協議,美國身為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同意到二○二五年把碳排量降低至比二○○五年水平低百分之二十六至二十八,同時撥款三十億美元協助貧國達成減碳目標。中國作為最大排放國,亦同意在二○三○年前為碳排量封頂。 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同意逐步放緩碳排放增長,而非如發達國即時減排,是基於「共同及區別責任」的原則,各國有共同責任避免地球氣候極端化,但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承擔責任方面要有區別對待,原因是今天的情況大部分是由發達國多年發展累積而成,發展中國家財力所限之餘還要肩負脫貧責任。 顧油企利益及藍領票倉 特朗普覺得這種安排不符合美國利益,在競選期間已經罔顧科學數據,揚言氣候變化是中國用來窒礙美國經濟增長的「騙局」。他今次發表退出《巴黎協定》聲明,就指稱如果按照協議兌現減碳承諾,會令美國經濟流失三萬億美元,減少二百七十萬個工作機會。 表面上,這是特朗普以其「美國優先」的大美國主義和自利思維下的舉措。實際上,他是在維護傳統轉型欠佳的油煤企業的利益,並沒有提及新能源工業的經濟機遇和創造職位的能力。 本世紀初美國總統布殊拒絕把已經簽署的《京都協議書》提交國會審批,特朗普今次一脈相承,諷刺地委任了不承認地球暖化的人士任環境保護局長,並且上台不久就簽署行政命令,廢除了前任政府對石油開發的限制。箇中原因,是兩人所屬的共和黨,不少高層政客都與油企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 國內外合力保協定成果 特朗普更多了一重轉型不成的憤怒藍領捧他上總統寶座的考慮,因此,儘管他管治班子中的部分親信和外交系統都力陳不宜退出《巴黎協定》,他還是堅持去做。 外交系統顧慮到美國連締結了的國際協議都可以隨時退出,會重創美國的國際信譽,上月底七國高峰會其餘六國首腦力勸特朗普不要退出協定,不得要領,會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國內一場競選集會中就形容美國「不可靠」。 早前特朗普宣布退出《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議》,已經造就中國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大旗手。今次中國與歐盟同意繼續履行《巴黎協定》,美國則把自己同列於敍利亞和尼加拉瓜兩個沒有簽署協定的國家,勢將提升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 中、印、歐等主要國家和政體都表明會繼續履行協議,令多年辛苦商討達成的減排努力不致前功盡廢。至於美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早前已經表明,若美國政府退出,寄望各州各城市和企業繼續保持減排承諾。觀乎部分州市已經表明會繼續按照協定減排,甚至醞釀聯盟,希望這能夠緩和特朗普短視自利舉動對保護地球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