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百科|深圳爆疫六成患者生殖器病變 一文了解症狀、傳染、預防、治療方式

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猴痘疫情早前世界衞生組織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雖然本港自 2022 年至今只有零星猴痘個案,但近日深圳亦有爆發猴痘疫情徵兆,專家更指至少有兩條傳播鏈。深港人口交往頻繁,香港市民亦應當小心防備,並了解猴痘的症狀及傳染方式。《Yahoo 新聞》便整理了猴痘相關的各項資料,讓讀者知多一點,有備無患。

甚麼是猴痘?

猴痘英文為Monkeypox或「mpox」,是一種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於 1958 年在研究用的猴子身上首次發現,因此命名為「猴痘病毒」。至於人類最早的感染個案,可追溯至 1970 年的扎伊爾,即現時的剛果民主共和國。

猴痘疫情主要爆發於中非和西非,非洲亦被認為是病毒的傳播根源地。

猴痘症狀:

感染猴痘病毒的症狀,與感染天花病毒相似,但病情相對較輕。其症狀可包括:

初期症狀(感染頭幾天):

  • 發燒

  • 劇烈頭痛

  • 肌肉痛

  • 疲倦

  • 淋巴結腫大

中期症狀:

  • 口腔潰瘍

  • 身體各部位出現皮疹

後期症狀(約兩星期):

- 皮疹發展成水疱、膿疱,繼而結痂

猴痘病毒的潛伏期可介乎於 5 至 21 天,但一般而言會是 6 至 13 天。猴痘的症狀一般會持續 14 至 21 天,及後便會自行痊癒。

另外應注意的是,自 2022 的疫情起,發現部分患者亦可能出現非典型症狀,例如生殖器、肛門病變等。在最近深圳的疫情,便有逾 6 成男患者出現生殖器病變。

Monkeypox new disease dangerous over the world. High quality photo
在過去的疫情中,感染猴痘的死亡率介乎於 1% 至 10%之間。

死亡率:

在過去的疫情中,感染猴痘的死亡率介乎於 1% 至 10%之間

猴痘的傳染途徑可分為人傳人,以及動物傳人:

動物傳人:

人類直接接觸帶病毒動物的血液或體液,經由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動物的肉類也可能受感染

人傳人:

  • 性接觸:一般認為性接觸是最易傳染猴痘病毒的途徑,包括口交、肛交或陰道性交

  • 近距離接觸:與患者擁抱、親吻等親密行為亦可能傳染

  • 飛沫及體液傳播:經由接觸到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

  • 胎內傳播:受感染的孕婦,可直接傳染胎兒

預防方法:

  • 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市民前往受猴痘影響的地方應該:

  • 避免與猴痘病人或有疑似猴痘皮疹的人士密切接觸或皮膚接觸;

  • 避免接觸猴痘患者使用過的物品,例如餐具、杯子、床上用品、毛巾或衣服;

  • 避免接觸染病或死亡的動物;

  • 在照顧病人或處理動物時,採取適當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穿戴防護衣服和裝備,包括手套和外科口罩;

  • 保持手部衞生,當雙手有明顯污垢或被血液、體液沾污,應用梘液及清水洗手。如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可用含70-80%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

  • 徹底煮熟所有動物產品方可進食;和

  • 如有任何可疑病徵,應及時求醫。

A nurse administers the monkeypox vaccine at a walk-in clinic at the North Jersey Community Research Initiative in Newark, N.J., Tuesday, Aug. 16, 2022. (AP Photo/Seth Wenig)
合資格人士建議接種兩劑疫苗 (AP Photo/Seth Wenig)

治療方式:

雖然歐洲藥品管理局在 2022 已,批准了一款名為「tecovirimat」的抗病毒藥物以應對猴痘,但該藥物目前未被廣泛使用。

一般治理猴痘的方式為緩解症狀、治療併發症及預防長期後遺症,較少直接針對病原體作治療。由於猴痘會引致潰瘍、皮疹等,預防及治理細菌感染亦是需考慮的方向。

預防感染:

香港目前已推行猴痘疫苗接種計劃,以下合資格的人士可自願接種:

  1. 曾進行高風險性行為,例如男男性接觸者、擁有多名性伴侶、性工作者、過去十二個月有性傳播感染史

  2. 負責照顧猴痘確診病人的醫護人員;

  3. 處理動物傳染痘病毒的實驗室人員;及

  4. 當本港動物出現猴痘個案時有較高暴露風險的照顧動物人員

提供接種疫苗的地點:

柴灣社會衞生科診所、灣仔男性社會衞生科診所、灣仔女性社會衞生科診所、油麻地男性社會衞生科診所、油麻地女性社會衞生科診所、容鳳書社會衞生科診所、粉嶺社會衞生科診所、屯門社會衞生科診所

合資格人士建議接種兩劑疫苗,若曾接種天花疫苗,可只接種一劑

資料來源:香港衞生防護中心、世界衛生組織、台灣衛生福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