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冰雪消失

6月下旬湖冰裂成小塊時,地理學家達米安.菲利浦在瑞士托騰湖上划槳前行,這座小湖用於水力發電。未來幾十年內,在阿爾卑斯山區損失的雪和冰,可能會減少如隆河和萊茵河等大河夏季時的水流量。攝影:西里爾.賈茲貝克 CIRIL JAZBEC

撰文:李永適
攝影:西里爾.賈茲貝克 CIRIL JAZBEC

2022北京冬季奧運剛剛結束,這次冬奧的特色之一是第一次百分之百採用了人造雪。

據報導,北京奧運共使用了1億8500萬公升水來造雪,相當於100萬人的每日飲水量。這對水資源本來就稀缺的北京與河北地區來說,顯得成本高昂,也引起許多媒體關注。

有專家指出,這個數據說明這次冬奧選址選在了氣候並不適合的地方。

不過如今有多少氣候真正適合舉辦冬季奧運的地點呢?

且不說此次奧運僅有兩國願意參與主辦權的爭取,從人工造雪比例來看,前兩屆冬季奧運其實也已不遑多讓。2014的俄羅斯索契奧運人造雪比例達到了80%,而2018年的韓國平昌奧運人造雪已經達到了98%。

《時代》雜誌報導,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的趨勢不減,到了2080年,過去曾經舉辦過冬季奧運的21個城市裡,將只有一個城市――日本的札幌――能滿足冬季奧運的氣候要求。

如今,連高山滑雪的原鄉阿爾卑斯山的雪都岌岌可危。在本期雜誌,《國家地理》的採訪人員到了這個冰雪運動的原鄉,報導了阿爾卑斯山區面臨的冰雪消融危機。

阿爾卑斯山區不僅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山區,而且對長住此地的1400萬人來說,冰雪可說是當地的經濟命脈。阿爾卑斯山的雪景每年吸引1億2000萬遊客前來。

由於氣候變暖,阿爾卑斯山的雪已經難以持續,當地業者必須以技術手段在夏季保護冰雪不融,冬季降雪不夠時則造雪來補:目前阿爾卑斯山區據估有十萬台造雪機辛勤工作,以維繫阿爾卑斯山的冰雪經濟。

冰雪減少的地方當然不只是阿爾卑斯山。科學家指出,自2000年以來,全球80%的高山地區,在覆雪和降雪天數都出現了大幅下滑,尤其以俄羅斯境內,特別是西伯利亞地區最為嚴重。

這說明冰雪的消失,或者說冬天的消失,確實是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而冰雪運動受到的威脅固然令人關切,但比其氣候變遷造成的眾多深遠影響,真正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我們不能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不能滑雪恐怕是我們要付出的代價裡極小的一部分。

香港7-11及OK便利店,以及各大書店有售。

《國家地理》雜誌 香港訂閱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