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腰腹及下肢肌力不足易抽筋 專家推介四招訓練提升行山表現
約同三五知己行山兼尋找隱世打卡絕景,近年成為不少人的熱門假日運動之一,行山路線較長及應付較大的上高落坡幅度,其實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體能。有運動科學專家兼物理治療師建議,行山人士進行適量的下肢及腰腹肌肉鍛練,有助防止行山時抽筋,平衡力練習則能減低跌倒受傷的風險。另外,日常進行合適的心肺耐力鍛練可減輕「行到上氣唔接下氣」的不適,有助提升行山表現。
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註冊物理治療師黃永森博士接受《Yahoo健康》訪問指出,抽筋及失平衡跌倒受傷均是行山常見意外,亦有人誤以為行山時跌倒在所難免,其實身體靈活性與日常平衡力練習息息相關,但容易被行山愛好者忽略。他稱,平衡力可分為靜態及動態平衡力。靜態平衡力是指維持重心於固定基座的能力;動態平衡力則是在固定或非固定基座上轉移重心的能力。
平衡訓練減行山跌到受傷風險
他指出,循序漸進的平衡訓練計劃,能有效刺激平衡探測系統,促進神經肌肉協調及平衡反應,其中一字步平衡、單腳平衡屬於靜態平衡力;倒後步行、側步行、一字步行、腳尖步行、腳跟步行等則屬於動態平衡力。由於讓身體學習重心轉移所需的空間不多,很適合行山人士在公園,甚至家居環境中練習。
不少人也試過挑戰較高難度或較長的行山路線時,忽然大腿或小腿抽筋,痛至舉步為艱。黃永森稱,傳統上運動科學家認為抽筋與運動過程中體液和電解質流失有關,當體液與電解質失衡,便會導致抽筋。但近年多個研究報告顯示,肌肉疲勞也是誘發抽筋的主因,肌肉疲勞意味著體內的醣原和神經遞質接近耗盡,無法提供足夠能量和維持有效的神經訊息傳送,影響肌肉收縮的生理及生化活動,以致出現抽筋。
適時補充水份、電解質和糖份,對預防抽筋有幫助。黃永森提醒行山時,市民應帶備充足的飲用水、易吸收及消化的糖果或乾糧。如果路途遙遠,不妨帶備一些運動飲料,以補充身體電解質。
提升下肢及腰腹肌力防抽筋
一般人易忽略鍛鍊肌肉的重要性,黃永森建議適量進行低強度阻力訓練,能提升下肢及腰腹的肌耐力,有助提升肌肉持久收縮的能力。特別對於經常行山和跑步人士,肌肉鍛鍊對防止抽筋有很大幫助。
《行山抽筋處理方法》(附教學圖片)
立即停止運動,找同伴或自行伸展小腿,每次維持30至60秒,直到抽筋狀況減輕為止。
為了可以走更難及更遠的山路,行山人士亦不能忽略心肺耐力訓練。黃永森建議可每周進行三次帶氧運動,推薦緩步跑或急步行訓練,可選擇與行山環境相近帶有斜坡的公園或路段,每次最少30分鐘,訓練強度為中等,即如用1至10分表示,1分為最輕鬆,10分為非常辛苦,強度大約為5分,即呼吸心跳較平常快一些,略為氣喘,但仍能與人對話。
《簡易行山鍛練方案》
1)心肺耐力訓練
-每周3次、每次最少30分鐘
-中等強度運動
-項目建議:急步行、緩步跑
2)平衡練習
-可以每天進行
-訓練項目:一字步平衡、單腳平衡、倒後步行、側步行、一字步行、腳尖步行、腳跟步行。
3)下肢肌肉鍛練(臀部、大腿及小腿)
-每周2至3天、每次進行2至3組訓練
-訓練項目:跨腿蹲步、半蹲腿及腳跟提高
4)伸展練習
-可每天練習,行山前後亦可用作熱身及舒緩肌肉疲勞
-伸展項目:弓箭步、後屈腿及坐地伸展
炎熱天氣行山亦要注意做好防曬,並要避免熱衰竭或中暑。黃永森指出,熱衰竭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等。當體溫升至攝氏41度或以上時,患者更會出現全身痙攣或昏迷等現象,稱為中暑。若不及時替患者降溫及急救,患者便會有生命危險。小童、長者、長期病患者和過胖人士均較易中暑。
行山期間宜每15分鐘補水150毫升
他建議行山前、行山時及行山後均需要補水。行山前,成年人按體重分階段地補水250至500毫升;行山中,每15至20分鐘應補水150至250毫升;行山後,每減少1千克體重,就要分階段地補充1.5升水份。
如要在艷陽高照的日子行山,黃永森建議市民要留意天文台發出的紫外線指數,在紫外線指數偏高即6或以上的日子,應避免長時間在戶外逗留。如長時間進行戶外活動,應最少每兩小時補塗防水及強度合適的防曬產品,以免皮膚被紫外線曬傷,亦可選擇有適當及定點遮蔭設施的路徑行山,否則應適當地利用傘子遮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