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郵票上的嶺南草藥——韓信草

郵票不僅可助傳遞信件,更是精美的收藏品,蘊含了大量的知識,其特色的設計和獨特的主題往往吸引無數集郵人士珍藏。

2001年10月7日香港郵政發行了一套以香港草藥為主題的特別郵票。本套郵票共四枚,分別描繪四種在香港原生的常用草藥:崩大碗(Centella asiatica)(傘形科),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桔梗科),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茜草科)和韓信草Scutellaria indica)(唇形科)。其中,崩大碗即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的積雪草,全草味甘、辛,性大寒,有利濕退黃,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消腫的功效;半邊蓮始載於明代的《本草綱目》,全草味甘、淡,性寒,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梔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果實味苦,性寒,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這三種既是嶺南草藥,也是《中國藥典》收載的法定中藥,在全國範圍內廣泛使用,而第四種韓信草則是典型的嶺南草藥。

韓信草Scutellaria indica
韓信草Scutellaria indica

韓信草是唇形科(Lamiaceae/Labiatae)黃芩屬(Scutell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均被柔毛;根莖短,有多數簇生的纖維狀根;莖通常帶暗紫色;葉心狀卵圓形至橢圓形,先端鈍圓,基部圓形至心形,邊緣有整齊圓齒;花對生,在莖或分枝頂端排列成偏側的總狀花序;花冠藍紫色,具深紫色斑點;宿存花萼呈耳挖狀,故亦名「耳挖草」。韓信草的適應性強,在香港郊野的山地疏林下,路旁空地及荒坡草地上經常可以見到。韓信草也分佈於臺灣、福建、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河南、陝西、貴州、四川和雲南等地以及東亞和東南亞國家。韓信草入藥始載於清代的嶺南地方本草著作《生草藥性備要》,全草味苦、辛,性寒,民間認為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止血消腫的功效。在本港民間用其新鮮或乾燥全草煲涼茶或燉酒服用,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和全身筋骨疼痛。

韓信草與《中國藥典》收載的半枝蓮(Scutellaria barbata)容易產生混淆。半枝蓮在香港是外來植物,葉片三角狀卵圓形或卵圓狀披針形,花單生於莖或分枝上部葉腋內,排列成偏側的總狀花序;花冠紫藍色,可資區別。全草味苦、辛,性寒,有清熱解毒,化瘀利尿的功效,在中醫臨床上以用於治療癌腫聞名。韓信草與半枝蓮的親緣關係接近,因此含有相似的化學成分(主要為黃酮類和三萜類化合物等生理活性成分)。但是,二者作為相同科屬的不同物種,所含的化學成分也具有特異性,二者的醫療用途也不盡相同。有研究指出,韓信草所含的52種化學成分中僅有23種與半枝蓮相同,入藥時二者不能混用。另外,入選香港草藥郵票的半邊蓮在名稱上也容易與半枝蓮相混淆。中醫藥從業人員在執業時要注意甄別。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教學科研部一級講師郭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