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通|近 4.4 萬人到港一半「非高才」 包括 1.3 萬子女

行政長官李家超周四(9日)出席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就職典禮,致辭時提到今年首十個月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已批准 11 萬宗申請,其中高才通計劃已批逾 4.3 萬宗申請。李家超指協會宗旨是推動人才融入香港就業、生活,「結婚、生孩子、買房子」,他希望協會鼓勵人才「落地生根」,「如果可以介紹男朋友、女朋友給他們就更好」。

《集誌社》向入境處取得數據顯示,截至 9 月底高才通批出 3.9 萬宗申請,每名獲批申請人平均帶 1 名受養人到港。至今共 21900 名申請人、連同 21800 名認養人已到港,即平均每日逾 160 人到港。

而近 4.4 萬人中,包括 12700 名 18 歲以下未婚及受養子女。教育局今年七月更新非本地兒童入讀公營學校通告,新增三項人才計劃、包括高才通申請人子女入讀公營及直資學校、並獲政府津貼。《集誌社》向教育局查詢人才計劃子女入讀本地學校數字,局方回覆指「沒有收集相關數字」,指規劃學位供應時會考慮多項因素。

李家超出席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就職典禮,指希望協會鼓勵人才落地生根,「可介紹男、女朋友就更好」。(相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李家超出席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就職典禮,指希望協會鼓勵人才落地生根,「可介紹男、女朋友就更好」。(相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李家超:7 萬人才到港較目標「超一倍」

高才通計劃自去年 12 月底推出,政府上月《施政報告》進一步擴大「高才通」大學名單,透過「先免後徵」放寬外來人才置業印花稅。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由立法會議員尚海龍創立「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就職典禮,致辭時指今年首十個月,各項輸入人才計劃收到逾 18 萬宗申請,11 萬宗獲批;其中高才通收到約 5.5 萬宗申請,逾 4.3 萬宗獲批。

李家超指至今有 7 萬名人才到港,較原訂每年 3.5 萬目標「超一倍」、「令人鼓舞」;他又指協會創立宗旨是推動人才融入香港,順利就業、創業、生活,「最後結婚、生孩子、買房子」,希望協會鼓勵人才「落地生根」,「可以介紹男朋友、女朋友給他們就更好」。

高才通「一帶一」近 4.4 萬人到港 包括 1.3 萬名子女

《集誌社》向入境處取得數據顯示,截至 9 月底高才通接獲近 5 萬宗申請, 3.9 萬宗獲批,其中約 3.6 萬宗、即逾 94 % 批獲申請來自內地。每名獲批申請人平均帶同約 1 名受養人到港,至今共 21900 名申請人、連同 21800 名認養人已到港,即平均每日逾 160 人到港。

多少人才子女入讀本地學校 教育局:沒有相關數字
多少人才子女入讀本地學校 教育局:沒有相關數字

教育局今年 7 月 11 日更新非本地兒童在香港入學通告,批准包括高才通在內的三項人才計劃,其申請人受養子女,入讀本地公營,即官立、津貼及按額津貼學校,以及直資學校,獲政府津貼,待遇與本地生相同。根據教育局回覆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資料,官立中學和資助中學每名學生單位成本約為 9.5 萬元,直資中學為 8 萬;小學方面,直資、資助、及官立小學學生成本,分別為 7.5 萬、 7.7 萬以及 9.4 萬元。至於在幼稚園教育計劃下,半日制、全日制、長全日制的學童單位資助額分別為 3.8 萬、5 萬以及 6.1萬。

多少人才子女入讀本地學校 教育局:沒有相關數字

《集誌社》上月向教育局查詢,截至 9 月底有多少名人才計劃申請人子女,正入讀本地公營、直資學校並獲津貼;若有目前人數為何?局方回覆指「沒有收集相關數字」。

局方回覆指現時香港有足夠公營中小學學位供合資格學童入讀,而在規劃學位供應時會考慮多項因素,包括本港適齡兒童、跨境學童、新來港兒童學生數目、各項輸入人才措施帶來需求,以及學生流失等等;又指局方會密切留意,定時檢視學額實際情況。教育局也回覆指,合資格優才子女可獲發「幼稚園入學註冊證」,接受政府資助入讀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幼稚園。

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上月公布調查,近 76% 人才子女計劃來港讀書,其中近七成選讀獲政府資助學校。(相片來源: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
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上月公布調查,近 76% 人才子女計劃來港讀書,其中近七成選讀獲政府資助學校。(相片來源: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

高才通協會調查:76% 人才子女計劃來港就讀

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和教聯會在 10 月初,公布包括高才通等子女在港就讀調查結果,以問卷訪問逾 300 名非本地人才。調查結果顯示,有近 76% 人才子女計劃來港就讀中小學,其中逾 67% 會選讀獲政府資助的中小學及直資學校,只有約 21% 選國際或私立學校;也有 63% 受訪者會選擇讓子女參加 DSE 文憑試。立法會議員尚海龍當時指,子女教育是吸引高才來港誘因。

集誌社 The Collective HK 網頁

集誌社 The Collective HK Facebook

集誌社 The Collective HK Instagram

集誌社 The Collective HK YouTube

付費訂閱 支持集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