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起搏器?抑或中醫藥?

臨床不乏患者主訴心率緩慢(心率每分鐘低於60次),有些人無其他症狀,西醫認為無需治療;有些心率50次以下,病人明顯感覺心悸、氣短、頭暈、胸悶、神疲乏力、健忘耳鳴、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脈沉緩或結代,西藥效果不佳,副反應大,或無理想藥物可選擇;有些患者因為暈厥、黑朦,西醫建議裝起搏器,但顧慮價格昂貴且今後可能還需要更換。以上種種情況使得相當數量的患者尋求中醫保守治療。

西醫診斷往往為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竇房阻滯、病態竇房結綜合症、房室傳導阻滯等。

從中醫角度看,屬於「心悸」、「胸痹」、「遲脈」、「厥證」等範疇。此病的發生多因年老腎虛、七情勞倦、膏粱厚味、寒凝心脈等導致臟腑虧損,血脈瘀阻,痰濁阻滯。病位在心,大多為心氣不足,心陽不振,而且又與脾腎陽虛有關。

近年來中醫臨床治療研究多注重辨證與辨病、辨心律失常類型與辨證相結合。如因冠心病引起的多表現為心脈瘀阻證及氣虛痰瘀阻絡證;因肺心病引起的多為痰擾心脈證;因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常為心血不足,甚至心陽虛脫證。如竇性心動過緩以心氣虛為主;病態竇房結綜合症以心腎陽虛證和陰陽兩虛證為主;房室傳導阻滯中以痰濕阻絡證和氣虛血瘀證為主;慢室率房顫中以痰濕阻絡證為主。

中醫治療複方選用炙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補陽還五湯、陽和湯、參附湯、保元湯、右歸飲、真武湯、二仙湯、生脈散等等加減。中藥用黃芪、附子、桂枝、丹參、炙甘草、細辛、麻黃、麥門冬、川芎、黨參、紅參等比例較高。

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中中醫藥發揮獨特功效,通過整體調理,可明顯提高心率及改善症狀,增強竇房結自律性,改善心臟傳導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但需要堅持治療,有些患者可以免於起搏器治療或推遲安裝起搏器。

病情極其嚴重的,在無法用藥物解決的情況下,安裝起搏器不失為解危救命的好方法,但裝起搏器後病人常常仍有各種症狀,如心悸、胸悶、氣促、疲乏、耳鳴、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夜尿多、血壓偏低,或頭暈、手心熱、小便熱等等,用中藥調理後改善,後續康復情況良好。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二級講師
張紅霞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