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冰雹襲港


受低壓槽影響,星期日晚香港出現暴雨,天文台發出有紀錄以來最早的黑色暴雨警告,新界西部分地區錄得超過200毫米雨量,不少市民更觀察到落雹現象。冰雹是怎樣形成的?我們可以預測冰雹襲港嗎?

冰雹是空氣中的水汽猛烈上升,到達冰點以下的高度時,水汽直接凝華成為冰晶的現象。最初冰晶非常細小,但在空氣中不斷碰撞及結合,體積及重量增加成為冰粒。冰粒變重後會跌至較低高度,但由於上升氣流猛烈,冰粒再次上升,與更多水汽及冰粒結合,成為更大的冰粒。這個過程不斷重覆,直至上升氣流減弱或消失,冰粒失去支持,便掉到地面成為冰雹。

冰雹的大小由黃豆至雞蛋不等,由於在空氣中不斷升降,空氣阻力令冰雹呈球形,有時形狀帶點不規則。假如我們將冰雹切開,會看到裡面一層層的結構,每層結構是冰雹上升時與水汽結合形成。因此網上流傳長方形的冰雹,並非真實。

冰雹在香港並非罕見,每隔一兩年就會出現一次,但今次香港多區收到冰雹報告,部分冰雹體積有如高爾夫球大小,足以擊破玻璃,造成建築物及車輛損毀。九龍塘及屯門均有商場天花受損,甚至出現嚴重水浸。

現時科技無法預測冰雹形成。但利用實時雷達圖的迴波強度,可以估計冰雹出現的可能性。天文台的雷達圖上,不同強度的迴波(代表對流的強弱)以藍、綠、黃、橙、紅及紫色顯示。當出現黃色的迴波,代表有雷暴發展。當出現紫色的迴波,代表對流非常猛烈,可能形成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