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局研無水紡織 漂染成本降八成

【星島日報報道】紡織漂染耗用大量水和電,近年業界試用無水紡織,生產力促進局首創研發「超臨界」二氧化碳作染布的溶劑,毋須水亦可染色,並研究用於添加防水及防蚊等多功能布料工序,慳水慳電省時環保,成本更大減八成,早前獲第四十四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紡織業的環保要求愈來愈高,生產力促進局智能製造及材料科技高級顧問莫崧鷹指出,○四年開始研究無水紡織,主要試驗布料染色,近年外國亦開始採用類似技術,生促局首創研發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染布技術,更在四月獲頒「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傳統紡織漂染要用水加上顏料着色,一千五百公斤布料需用三百立方米水。莫崧鷹解釋,所謂無水紡織技術,是用二氧化碳取代水作染色溶劑。在密封處理缸中,將二氧化碳加壓和加熱至「超臨界點」(super critical),二氧化碳的密度提高至介乎氣態和液態之間,「二氧化碳密度近乎液態,可以溶解染料再帶入布料,達到染色效果。」 莫崧鷹說,下一步研究用「微膠囊技術」製造多功能布料,「好似將防水或防蚊劑放入微細膠囊內,再用超臨界二氧化碳帶上布料,等其慢慢釋放出來。」他形容無水紡織是未來環保紡織趨勢,期望可廣泛應用。 整個項目研發成本一千二百五十萬元,生促局透過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聯同一家在內地設廠的港資紡織生產商合作,申請創新及科技基金,獲資助六百一十五萬元。莫崧鷹指,內地廠房購置一台機器和兩個處理缸,每缸容量可處理二千碼布料,傳統用水漂染要五小時,但超臨界二氧化碳技術只需一至兩小時,快了一倍多,添加多功能物料只需半小時;而且無水不用烘乾,慳水慳電省時,能源大減六成。他指,最重要是省卻成本最高的廢水處理工序。 生產力局智能製造及材料科技顧問李世豪表示,只要將超臨界二氧化碳回收,引導至分離缸減壓和降溫,二氧化碳會變回氣體,其他化學物質則沉澱,逾九成二氧化碳可循環再用,相當環保。染布成本由每碼兩元七角六分,大減至四毫八分,新技術較傳統染布成本省八成二。雖然投資成本高五倍,傳統漂染機器要一百萬至二百萬元,超臨界二氧化碳的機器要八百萬至九百萬元,「不過因為節能慳水,一年即可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