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壽險欠穩定 保證回報偏低

【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為了逼自己儲錢,不少人會買儲蓄壽險。保險代理在推銷這類保單時,標榜在供款期後,保單回報可達數倍之高,驟聽似乎非常吸引。惟有精算師表示,保險公司以紅利及滾存利率推算回報,「令人感覺上回報好好」,但兩者皆屬非保證;在最實際的保證回報部分「供30年可能都是得1厘左右」。 保險產品比較平台10Life創辦人之一兼精算師倫凱恩稱,大部分長年期的儲蓄壽險產品,其保證回報部分都偏低,主要賣點以非保證部分吸引人投保。本報比較市場上的儲蓄壽險,以保誠的特級「雋陞」儲蓄保障計畫II為例,以月供約1500元,供款期8年計,總繳付保費約14.8萬元。若單以保證回報計,需要33年後才大致回本。不過,計及紅利派發後,在保單的第9年,不單止回本,且多賺逾5000元。 在解讀非保證部分時,倫凱恩指出,不同保險公司的計法也會有不同,包括以紅利率或滾存息率等推算回報。以滾存息率為例,10Life創辦人之一倫沛然解釋說:「(保險公司)計呢條數,是假設你投入的保費和紅利一直不斷滾存,表面看到的回報當然會好大,但只要中間曾經提取過紅利已經會嚴重影響回報。」 雖然保險業去年開始實施「GN16」,要求保險公司須公布分紅保單的紅利實現率及過往派息紀錄。倫沛然認為,對投保者而言實際比較作用有限,「好似買股票,過去表現不表示將來回報,正如三年前有誰估計到會出現中美貿易戰。」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