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對精神病正面觀感倒退五至十年 社區拒設支援宿舍 專家憂加劇復元人士標籤效應

精神病復元人士也擔心社會的標籤效應。
精神病復元人士也擔心社會的標籤效應。

香港最近發生多少與精神科病人有關的不幸事件,一方面令外界關注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服務。但同一時間,一直協助推廣精神健康教育的資深工作者坦言,多宗慘劇令到公眾人士對精神病的正面觀感倒退五至十年。香港推行精神健康教育已經有一段非常長的時間,政府及志願團體均希望減少社會上精神病患「污名化」的現象,正確認識精神健康,例如不同種類的精神病,並可以接受精病患復元人士回到社區正常生活。

精神病復元人士可能會出現病情反覆,但通常是有特定的原因,例如沒有定期服藥,又或受到某種壓力刺激。
精神病復元人士可能會出現病情反覆,但通常是有特定的原因,例如沒有定期服藥,又或受到某種壓力刺激。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程志剛接受《Yahoo 新聞》專訪時承認,經過長時間努力,市民對精神病患的認識的確有增加,但接受的程度則明顯仍然需要提升。每次發生慘劇後,可以見到市民又會將精神病患與暴力聯繫一起,一些網上言論甚至解讀精神病患是定時炸彈。其實,精神病復元人士出現暴力的機會,遠低於一些正常的人,例如有黑社會背景人士,他們訴諸暴力的機會更大。

程志剛解釋,精神病復元人士可能會出現病情反覆,但通常是有特定的原因,例如沒有定期服藥,又或受到某種壓力刺激。因此,復元人士回到社區時,便需要有社會上的支援,不論是家人或朋友,如果可以提供足夠支援,市民是毋須過分擔憂。

設中途宿舍社區遇阻力

現時公營醫療機構提供的精神科服務,往往需要輪候較長時間,程志剛認為這情況並不理想。他說,醫療服務是重要,但如果每一名精神病患者都留在醫院,亦不切實際,因為醫院一定沒有這麼多的病床,而其實復元人士亦可以因康復而出院。讓精神病復元人士出院,回到社區繼續生活,再為他們提供支援,是最可行的方法。

程志剛又說,精神病可以有不同種類,大家身邊都可能有親人或朋友是精神病復元人士,將心比己,如果可以幫助,為何不做呢?他回想曾在地區推動設立精神病復元人士半獨立支援宿舍,遇到居民很大的阻力,不少居民會認為新設的宿舍對附近居民構成危險。他當時祇能不斷解釋復元人士已經可以正常生話,宿舍亦有評估機制,確保入住的復元人士適合社區生活。

復元人士回到社區時,便需要有社會上的支援,不論是家人或朋友。
復元人士回到社區時,便需要有社會上的支援,不論是家人或朋友。

復元人士也擔心標籤效應

他又坦言,相較其他疾病,精神病復元人士也擔心社會的標籤效應,需要有很大的勇氣才可站出來發聲,讓社會人士接受他們,當他們希望爭取社會支持又或向政府反映需求時,往往又會因為擔心公眾看法,感到卻步不前。

程志剛指出,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重視程度與其他疾病並不一致,例如絕大部份醫療保險仍不包括精神病。當然,如果有,精神病患可以向私家醫生求醫,減少輪候公營醫療服務的情況,對病情可能有更及時的幫助。

程志剛說,加強公眾認識精神病,讓公眾有深度理解,才可以改變態度,從而接納復元人士。無疑近年市民確加深了認識精神病,但接受復元人士的程度仍需繼續提高。香港心理衞生會已從澳洲引入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希望可以幫助市民更全面正確認識及接受精神病復元人士。要改變態度,最好的方法是從小做起,例如放進小學課程,他相信如果市民可以從小吸收這個精神健康的知識,成長後,整個社會接受復元人士的程度,便會大大提升。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程志剛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程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