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照顧者壓力巨大 團體倡制訂起始租金及多方面支援

【on.cc東網專訊】近年劏房議題和有關照顧者的壓力問題備受社會關注,其中劏房照顧者面對的困難和壓力尤為嚴重,但得到的支援卻少之又少。有團體今日(4月30日)就發表劏房照顧者調查報告,發現居於不適切住屋的照顧者因為要應付不適切住屋帶來的「居住勞動」,精神壓力甚重;又發現該問題可透過津貼、增強社區連結等方法改善。適逢明日(5月1日)是勞動節,團體希望社會對該照顧者群體的勞動加以肯定,並建議政府增加對該群體津貼,加強對有關社福團體支援,以及在制訂劏房標準時考慮照顧者的精神壓力問題。

調查針對居於不適切住房照顧者,其中近90%為女性,超過一半介乎40至49歲;當中91.5%現居劏房;而90%受訪人士的照顧對象為家中現有子女,其中30%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根據調查,照顧者平均已照顧其對象9.1年,超過70%要獨力照顧,平均每日約11小時。照顧負擔(caregiver burden)方面,95%照顧者表示在過去曾因照顧出現高負擔情況,時間愈長則情況愈嚴重;但報告亦發現,家庭和睦、家人精神健康較佳,以及收入足夠的照顧者負擔明顯較少。另一方面,報告亦指出有與社區居民聯繫,以及曾領取在職家庭津貼的照顧者,抑鬱風險明顯亦較低。

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黎苑珊博士就指出,不適切居所會為照顧者帶來「居住勞動」,即因應居住空間缺陷而作出的彌補。例如有個案要把洗手間的物品全部取出,方能洗澡。而且惡劣的住屋環境以及缺乏空間,亦會令照顧者難以提供適切照顧。她提到,SEN(即特殊教育需要)學童往往需要家中訓練,以改善問題;不過對於劏房戶而言,訓練可謂天方夜譚。由於家庭缺乏空間,甚至連吃飯都沒有位置一家人一起吃,更遑論要為子女提供訓練。

住在葵涌一間80呎劏房的Annie就表示,劏房不僅地方細、衞生差,而且空氣不流通對家庭的身心都有影響。她育有一名患過度活躍症的女兒,每天除了女兒上學和睡覺,就是要照顧女兒生活,坦言壓力巨大,長年「瞓都瞓唔好」;加上地方狹小,沒有私人空間,曾經試過和女兒吵架自己要走出屋外冷靜,而女兒只能坐在馬桶上哭。不過她亦表示,透過社福機構,自己認識到不少「同路人」,和街坊分享生活點滴亦有助紓減壓力。

政府提出劏房標準,日前當局就表示會設最低面積,但設起始租金仍需考慮。Annie就認為政府有需要制訂起始租金,因為屆時不少劏房,就如她現在居住的單位相信亦會被取締,如果不加以限制租金就會飆升;又表示因為單單照顧子女和居住劏房已經為家庭帶來龐大壓力,而且還要擔心書簿雜費支出,建議政府多作補貼。劏房支援連線潘詠珊姑娘就建議政府將宣布延長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恒常化,對劏房照顧者提供更多援助。

另外,黎苑珊建議政府制訂劏房標準時,考慮有關照顧者精神健康壓力問題。她提到現時劏房面積中位數130呎亦會構成精神壓力問題,若標準定得太低則無助改善情況。而社區支援方面亦同樣重要。她認為現時有不少團體已在社區提供服務,希望政府可以對有關的地區社福團體提供更多支援。黎又提到,其實制訂起始租金亦具可行性,現時差餉物業估價署有提供劏房租金中位數,可供政府參考。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