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石火葬場的建築哲學

華人社會存在許多禁忌,即使到了今天,一些跟死亡有關的場所如墳場、火葬場、殯儀館等,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陰深恐佈,免得過都不會去的地方。禁忌當然是一個令我們恐懼的原因,但如果來個逆向思考,會否可能那些場所的建築設計本來就令人感到不安?如傳統功能主義建築設計引伸出的長走廊、通風採光不佳的室內環境等等,都營造出恐怖的空間氣氛。

不過,今次我們本地建築事務所AaaM Architects探討的和合石火葬場,卻展示出有別傳統的建築風格。

(照片提供:AaaM Architects)

和合石近年分別落成了新的墳場及火葬場,墳場的設計拿了建築師設計大獎,媒體亦曾經廣泛報導過,但旁邊的火葬場則鮮有人提及。對比新墳場的簡約設計,火葬場的建築設計語言及材料運用都比較豐富和混雜,如果要以風格來劃分,火葬場很明顯是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的產物。

解構主義是由蘇聯文學到平面設計開始,並於八九十年代過渡到歐美建築界,是一種反現代主義的設計哲學!Frank Gehry、Zaha Hadid、Daniel Libeskind、Peter Eisenman、Bernard Tschumi等人,於1988年在MoMA策展了第–個解構主義建築展,為解構主義正名!

以Daniel Libeskind為例,他設計的柏林猶太人紀念館Jewish Museum(上圖)就試圖把猶太人的悲傷歷史引伸到建築物上!所以紀念館的外觀是充滿刀疤的分割,以此令空間變得零碎而滄涼!和合石的火葬場看似也有這個意圖!

火葬場的主樓至禮壇,都是以片牆來拼合出建築的外觀,仿似是把虛無的記憶碎片形象化,相信建築師想表達,送別逝去的人是一個關於總結回憶的過程。

在建築空間的處理上,建築師則刻意運用自然和感覺溫暖的物料,如木、仿青磚、涮白牆等,還有以自然光的採用,去減輕家屬的沉重情緒,同時也表達「塵歸塵,土歸土」的禪意。

在完成法事後家屬會路經大草坪及水池,這也是建築師刻意安排的空間體驗,營造出一種叫人放下的抽象意境。筆者曾參觀過火葬場的內部,大草坪下正正就是焚化爐的位置,可見建築師的細心思路,突破了火葬場一直令人不安的建築設計風格。生存在香港,縱使未必每個人都可以百分百有尊嚴地活着,但至少如今有一個讓人死得有尊嚴的空間,讓親友們能夠在有質素的建築內,送自己最後一程,這也算值得慶幸。(AaaM Architects Facebook / Instagram:@aaamarchi / @aaam_architect)

查看更多:

室內設計個案分享

雲頂峰的精品小屋

日本生活九年

孕育別具匠心的設計

東京奧運你要知的

主場館設計者──隈研吾

Follow us on facebook @Esquire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