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文章自在》 穩扎寫作基本功

張大春新書《文章自在》提倡「寫文章,不搞作文」,鼓勵學生拋開應試要求,訓練基本寫作能力。

【星島日報報道】不時有家長表示子女中文寫作水平一般,惟有不斷操練試題及背誦範文,但始終治標不治本。Elsie早前行經書局,發現台灣名作家張大春的新書《文章自在》,正是為這些學生而寫。他除了分享寫作技巧,更提供實用寫作練習,輔以未經發表的例文,以及魯迅、胡適、梁實秋等名家作品供參考。他強調持「寫文章,不搞作文」心態才可鍛煉真正寫作能力,最終自然能應付考試要求。 看過《文章自在》後,Elsie發現此書雖然教授寫作,但並非「考試天書」。全書收錄七十九篇文章,全面地介紹寫作要素,第一部分以三篇概論,簡介寫文章的基本概念,如結構嚴密、掌握語感;第二部分則仔細介紹寫作技巧,每篇後更附有一至三篇不等的名家例文。 不少學生對寫作的印象,只限作文功課及考試,張大春在序言及三篇概論指出,「作文」本指練習寫文章,但由於升學制度無可避免以考試甄別學生水平,令學生視考取高分數為作文目的,忽略了寫作原意是追求好文章,表達所思所想。因此要寫得一手好文章,須把「作文」與「文章」分開看待,拋開考試要求,先練好寫作基本功,「如果把文章和作文根本看成兩件事,文章能作得,何愁作文不能取高分呢?」 提升寫作能力不外乎多讀多寫,但張大春在書中更仔細地分析寫作技巧,包括遣詞造句、引用經典、句法調度等。如寫記敍文時,平鋪直敍就不如安排情節次序以營造懸念來得精采。此外,要令讀者追看故事,亦應仔細思考「誰來說故事?」,故他建議寫作者要不斷自問「誰經歷了最大的衝擊?」及「最有敍述能力的是誰?」兩個問題。而每篇文章後更會附上相關例文,展示他或其他名家如何運用該技巧。 Elsie知道,張大春的一對仔女亦受台灣高考作文考試所苦,故除了以作家身分分享經驗,他對家長如何指導子女寫作亦有不少心得。他指,寫作能力與思維方法有關,如家長多與子女說話,主題及使用詞彙亦廣泛,可令他們從小體會準確表達思維及感受的重要性,從而改善寫作能力。 家長亦可與子女玩造句遊戲,把一句話鋪成三、五句,或者反過來將數句說話濃縮成一句,因為「能夠長短自如地操控語言,才能夠掌握精煉的文字;而操控語言的核心課題是思考,是明白自己的意思。」 如看着題目苦無靈感,即使懂得修辭技巧和優美詞彙,亦派不上用場。張大春指出,寫作是「從無關到有關」的微妙過程。看似與自己無關的題目或事件,隨着深入思考,慢慢帶來情感觸動或體會,才有寫作欲望。因此,審題工夫並非猜度出題者心思,而是從個人體會出發,深入思考關鍵字眼,鋪陳見解。 他以某年台灣大學聯考作文題目「風俗之厚薄,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嚮」為例,「風俗明明是長時間里多數人形成的共識,為甚麼會維繫於『一、二人』的心態或意思呢?那麼,這『一、二人』想必是有非常大影響力的心。應題作文者自然得舉出他所見所聞、所知所識之人,來印證這個論述。」循此方向思考下去,還可以探討風俗繫於少數人的社會環境,又該以甚麼心態去運用影響力等角度繼續深化,不愁沒有內容可寫。 Elsie最喜歡的一個練習則是針對補習名師要學生熟記名家佳句,不論考題如何,均可堆砌成文章的「公式操作」遊戲。張大春認為此類公式無法培養出文學家,但仍能訓練聯想、質疑及求解等思考習慣。 練習方法是學生先想一句慣用語或成語,從中聯想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最後再想想在新聞、歷史或小說等地方有沒有接觸過脗合那句話或個人經驗的情節。 Elsie認同書中不時提到,考試為本的強逼寫作會壓抑興趣,故家長希望提升子女寫作能力之餘,亦不妨花心思鼓勵他們以文章表達個人感受,讓他們明白訓練寫作能力不但為應付考試,從而享受寫文章的樂趣。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