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聯學校教練訪港 培訓學界足球小將

(綜合報道)早前代表香港出戰冬季奧運會的短道速滑運動員呂品韜,指無隊醫隨行的事件,引起軒然大波,也引起社會再度關注香港運動員的發展。的確,要培育運動員,除了靠運動員個人的努力外,還得有各方面的支援和配合。Elsie知道,為了推動本地的足球發展,香港賽馬會與英國足球勁旅曼聯合作,首次在去年底推出「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體適能測試」,並舉辦「賽馬會學界足球發展計畫」,邀請曼聯足球學校總教練來港五個月,向本地十五所中學的足球教練傳授專業足球知識,還到有關學校探訪,親身傳授「曼聯式訓練」。 香港有不少中學生喜歡踢足球,但能「踢出彩虹」的人卻不多,這跟本地青少年的體能是否有關?Elsie問過負責測試計畫的中大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研究員,兼醫學院矯型外科及創傷學系助理講師陳振坤(Hardaway),他說通過測試,目的是建立全港首個青少年足球數據資料庫,了解他們的體能,方便教練日後可設計適合的訓練外,還把數據跟英國同齡的青少年球員比較,了解本地青少年的體能是否達國際水平。 聽Hardaway講,是次參與測試的青少年約有三百八十人,歲數介乎於十三至十五歲,全都是地區球隊或本地球會的青年軍成員。他們參與的測試共有四項,都是世界級球員應有的四項特質,包括是以「立定跳高」測試下肢的爆發力、「二十米衝刺」測試速度、「箭頭轉向跑」測靈敏度和加、減速轉向能力、「Yo Yo間歇恢復跑(第二級)」測試重複衝刺的耐力,和高強度運動後的復原能力。 他又說,根據測試結果和曼聯所提供的英國相關數據顯示,本地和英國青少年球員在四方面的表現都有差距。「尤其是下肢的爆發力和耐力。」他指兩地球員在體能上表現有別,當中包括很多因素,訓練量不足是其中之一。「香港球員每周只練習一至兩次,英國卻有四次。」換言之,要改善表現,增加訓練量是必須的。 想提升技術,除要多練習外,如有名師指點,效果相信更佳。今次曼聯足球學校總教練來港,給十五所中學主持教練工作坊,正好是給機會本地學界球隊取經。Elsie看過十五所參與計畫的名單,包括了本地和國際學校,如有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中學、聖芳濟各書院、聖貞德中學、聖士提反書院、林大輝中學、荃灣官立中學、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德瑞國際學校、西島中學等。上周Elsie有機會見到曼聯足球學校總教練Christopher O'Brien,跟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的球隊「練波」,自然要看看國際級的足球教練,指導球員時有甚麼秘技。 就當日所見,Christopher特別安排隊員分組作賽,另外,他似乎很注重隊員間的團隊精神,好像當日訓練結束後,Christopher頒獎給表現出色者時,就要求得獎同學跟每位隊友握手,分享得獎喜悅。 Christopher後來同Elsie講,原來「四對四」的小組作賽,是曼聯足球學校常有的訓練模式,目的是增加球員的體能訓練外,也可提升他們練習的趣味。事實上,他認為香港青少年球員在體能、技巧、策略、精神和團體合作上,其實都有不錯表現,但如果想更上一層樓,唯一的方法就是「練習、練習和練習」。有趣的是,原來在曼聯足球學校,教練都希望見到球員犯錯,「當球員犯錯時,他們才有機會學習。」 Elsie問過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體育科統籌兼足球隊負責老師楊達武,他說該校參加是次計畫,除了想提升球員的足球水平外,還想擴闊他們的眼界。「始終學生見到有國際水平的教練,練習時會認真些,表現也較佳。」此外,楊Sir指同學當中,有的更是「曼聯迷」,故練習時,他們感到跟喜歡的球隊有所聯繫,心情特別興奮,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好像球隊中的中五學生劉昊倫,本身就是「曼聯迷」,通過參與計畫,終可感受國際級教練的專業。「例如熱身訓練會較長和充足,好像教練給我們的熱身訓練,足有四十五分鐘,但平日的熱身時間,只得十五至二十分鐘。」他分析,平日熱身時間少,是因為校隊需預約校外的球場練習,但時間只得個半小時,故根本不會用太多時間熱身;另外,教練在訓練後,又會集中所有球員一起做緩和運動(cool down),確保大家都有適當的紓緩,這都反映了曼聯足球學校訓練的系統性。 香港中學生踢足球,大多只是跟同儕練習,球技好的或可加入校隊,今次有機會跟國際級教練碰頭,有機會了解海外球隊的訓練模式,除有助球技外,相信在擴闊視野,提升自信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增長。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