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半導體及量子材料開發 研阿秒光脈衝3科學家獲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公布,由3位分別來自美國、德國及瑞典的科學家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克勞斯(Ferenc Krausz)以及呂利耶(Anne L’Huillier)共同獲得,以表揚其把產生「阿秒光脈衝」(attosecond pulses of light)的實驗方法,用於研究物質的電子動態的貢獻。3人將分享1,100萬瑞典克朗(約777萬港元)獎金。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公報,以蜂鳥拍翼來講解今次獲獎的物理學貢獻,指蜂鳥每秒可拍翼80次,人類若單憑感官,只能聽到聲音和模糊動作,因事發過程太快,無法觀察。因此人類需使用高速攝影和閃光燈技術,來捕捉這些極短暫的瞬間,而快門必須快過目標本身的動作。

物質中的電子(electron)動態及相互作用,較蜂鳥拍翼快上無數倍,科學家一直想突破「快門」極限以作觀察,1980年代最短脈衝只到「飛秒」(femtosecond、10的負15次方秒),如今可做到10的負18次方秒,亦即「阿秒」(attosecond)。

阿秒光脈衝如「非常短的快門」

今年物理學獎得主的貢獻,是他們的實驗產生了非常短、以阿秒為測量單位的光脈衝、即阿秒光脈衝,可用於提供原子和分子內部過程的圖像,使我們能研究過去無法追蹤的極快速過程。阿秒脈衝光猶如「非常短的快門」,為人類提供探索原子和分子內部的電子世界的新工具,「現在我們可以打開通往電子世界的大門」。

1987年,呂利耶發現當她將紅外線激光透過一種氣體傳遞時,會產生許多不同的光波頻率,之後一直在探索此現象,為後續的突破奠定基礎。2001年,阿戈斯蒂尼成功製造並研究一系列連續的光脈衝,每個脈衝只持續250阿秒。克勞斯則致力於另一種實驗,可以使每個光脈衝持續650阿秒。今次獲獎的研究成果,使以前無法追蹤的快速過程研究成為可能,在許多不同領域有潛在應用,如電子學中了解和控制電子在材料中的行為,有助半導體工業及新的量子材料開發,亦可在醫學診斷中用於識別不同分子。呂利耶是女科學家,對獲獎感到很高興,並直言「意義重大」。

原文刊登於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國際/有助半導體及量子材料開發-研阿秒光脈衝3科學家獲諾物理學獎/403284?utm_source=yahoorss&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