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60 歲男因「五十肩」發現肺癌 醫生指五成人確診已末期 早期篩查可減兩成死亡率

肺癌最可怕之處,在於其徵狀不明顯。
肺癌最可怕之處,在於其徵狀不明顯。

肺癌是香港頭號癌症殺手,在 2021 年,不論男女,都是死亡率居首的癌症,其五年存活率,男女均分別只有約 17%及 29%。肺癌最可怕之處,在於其徵狀不明顯,超過 5 成的病人在發現時,已處於俗稱為「末期」的第四期。針對這類難以察覺的癌症,篩查的作用便更加明確。

有呼級系統科專科醫生解釋,過往以 X 光掃瞄為主的篩查,因技術限制效果不算理想;而目前較新的做法,是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要平衡輻射量的同時能獲得更清晰腦圖像。醫生更指,據歐美國家的經驗,早期篩查可減低約 20 至 25%的死亡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則表示,即使是「末期」,不代表「無得醫」,在跨專科合作下,一樣能找出最好的治療方案,「沒有人是『無得醫』。」

肺癌最常見的病徵「是沒有病徵」,去到後期才會開始出現久咳、咳血等情況。
肺癌最常見的病徵「是沒有病徵」,去到後期才會開始出現久咳、咳血等情況。

肺癌最常見的病徵「是沒有病徵」

現年 60 歲的吳先生是非吸煙者,亦沒有飲酒習慣,年輕時亦是運動選手,自言一向身體健康。至 2022 年,他感到左邊肩膊疼痛,起初還以為是「五十肩」,「跟朋友說起,他們還說一邊肩膊後,便會到另一邊肩膊痛。」但求診之後,卻發現是左臂骨折,醫生更判斷是「病理性骨折」,即並非因勞損受傷而致。

「當知道自己要接受電腦掃瞄時,已心知不妙,太太更立即哭出來。」一驗之下,發現右肺有腫瘤,並化驗為第四期肺腺癌,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頭等,亦是因此而出現骨折。

港怡醫院肺癌治療中心聯席總監、呼吸系統科名譽顧問醫生溫志堅便解釋,雖然一手煙及二手煙,被認為是引致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但由於空氣污染等情況,非吸煙者患癌的機會亦增加。他又提到,肺癌最常見的病徵「是沒有病徵」,去到後期才會開始出現久咳、咳血等情況。如吳先生,便幾乎全無病徵。

溫志堅表示,正因肺癌的「殺傷力」大,同時難以察覺,早期篩查便顯得更有價值。目前香港並沒有資助,或統一的肺癌篩查計劃,過往主要的肺癌篩查,都依靠 X 光掃瞄。但 X 光片的解像度,往往不足以確認早期的肺癌。

雖然一手煙及二手煙,被認為是引致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但由於空氣污染等情況,非吸煙者患癌的機會亦增加。
雖然一手煙及二手煙,被認為是引致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但由於空氣污染等情況,非吸煙者患癌的機會亦增加。

歐美例子:LDCT 篩查可減低死亡率

溫志堅續指,現在較新的方法,是使用低劑量的電腦斷層掃瞄(LDCT),「希望用最低的輻射量」,同時獲得較準確圖像。他引用歐美國家的例子,說在高風險群組中,引入 LDCT 後,可以減低 20% 至 25% 的死亡率。亞洲地區方面,他則特別提到台灣和新加坡,都是在篩查上走得較前的國家和地區,如在台灣,若有家族發病史的話,女性自 45 歲、男性自 50 歲,便會開始接受篩查。

雖然癌症篩查的成效廣受認同,但本港目前仍未有相關的準則和建議;衞生防護中心的肺癌篩查建議,亦只是建議重度吸煙人士,應與醫生商討接受 LDCT 的利弊,例如了解篩查可能出現假陽性結果,以致引申出的跟進檢查等等。

作為「抗癌過來人」的吳先生,便重申自己直至肩痛,幾乎是一無病徵,「除了人真的很累,工作時也無法集中。」但也只是事後回想,才醒覺那亦是病徵之一。他也以自身為例子,奉勸他人不要延誤診治,若為高風險群組,便應及早接受篩查。

跨專科治療、從基因變異找藥方

肺癌死亡率高居第一,且有逾 5 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末期」,「不少病人會問,醫生,我還有沒有得醫?」、「沒有人是沒有得醫的,人人都有得醫。」港怡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林嘉安如是說。他說,肺癌可大致二分為小細胞癌及非小細胞癌,當中「小細胞肺癌好惡」,但慶幸少於 10%病人是屬於這一種,而非小細胞癌可再區分為幾款不同的肺癌,例如吳先生患的肺腺癌,便是其中常見的一種。

林嘉安以吳先生為例子,解釋目前治療癌症,不只是單一專科處理,更好的做法是跨專科治療,例如先透過骨科專科處理他的骨折,紓緩其不適,再經基因檢測,找出其癌細胞的變異基因,找出合適針對的標靶藥物,「現在已不像以前,很多病人都不用做化療,不用嘔吐大作。」

吳先生在每日服用口服標靶藥物一年多後,進展相當良好,現時生活及工作已能如常,只需定期覆診,去監察癌指數等。林嘉安則坦言,「標靶藥也不是百發百中」,只是剛好吳先生的基因變異,有針對性的藥物處理,「這款藥物很好,但也有副作用」,例如膽固醇等會升高,會有輕微的手腳麻庳等。林嘉安便重申,這些時候都能讓跨專科發揮作用,「例如膽固醇過高,便讓內科去處理。」

溫志堅醫生(中)指肺癌常見是沒有病徵。林嘉安醫生(右)稱病人吳先生(左)的基因變異適合服用標靶藥。
溫志堅醫生(中)指肺癌常見是沒有病徵。林嘉安醫生(右)稱病人吳先生(左)的基因變異適合服用標靶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