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洞屋歷史大宅——變台東潮旅館

星島日報相片

【星島日報報道】台東縣面臨太平洋,沿岸景色優美,單是台東市內環繞市區的單車徑,便可暢遊森林公園、舊鐵道路廊及鐵花村等,現在不妨趁新潮旅館The Gaya Hotel簇新開業,策劃一次愉快的短途旅程。 我對台東縣的最大印象,就是原住民文化及包括綠島及蘭嶼的兩大外島風光,台東市內我卻不太熟路,今趟因前來The Gaya Hotel的開幕慶典,有機會於市內逗留幾天,正好慢慢了解這城市。 The Gaya Hotel位於台東市東部,在著名的音樂及文創園區鐵花村旁邊,背靠鯉魚山,從酒店徒步出海濱公園約二十分鐘。酒店於今年1月試業,現已正式開幕,當中「Gaya」一字本是原住民泰雅族的用語,意指依循祖靈的信仰,尊重自然。由於地點優越,四周都是公園及小山丘等綠色自然環境,沒有高樓大廈遮擋,因此酒店向東的客房或天台泳池,均可遠眺太平洋。基於區內大多數的建築物只有兩至三層高,即使是面向市區的客房,都有居高臨下之感覺。 酒店本身是由舊建築物「洞洞屋」改造及加建,洞洞屋是台東人對前稅務大樓稅捐處的稱呼,建築物已超過五十年歷史,它外牆大量使用特殊米字造型的空心花磚設計,達至通風及遮光作用,展現出日治時期的現代主義風格。據知洞洞屋後遭荒廢了一段長時間,更被當地人嘲笑是養蚊的蚊子屋。1999年酒店於原址改建,設計師呂阿玉操刀保留洞洞屋的部分外貌特色,包括那二百七十三塊米字空心花磚,使它變成具代表性的建築物,是當地人的集體回憶。 酒店內部整體則以文化及藝術等為設計重點,例如大堂以竹海為主題,營造出森林之感,大堂酒廊則用書法字畫與毛筆為題,定時舉行文藝與音樂有關的導賞活動,各層的走廊地毯也見特色,如單數樓層以黃色地毯象徵稻田,雙數樓層的綠色則代表花東縱谷等風景。客房全數一百四十五間,包括行政套房及四人家庭房,具備智能化設備,我尤其喜歡客房門牌燈箱(見左上圓圖)及洗手間內以榫卯技術製作的檜木盒,木盒原是由市內著名公東高工學生製作,手工精細。 酒店設兩家餐廳,主要集中在十樓,提供西式餐飲結合當地食材的創意料理,另有供應早餐與午餐的中式餐廳。 台東縣種植的稻米品質甚佳,酒店方面亦希望可把在地食材多作推廣,於是地下層設有一家以米食為主題的米立屋,在這設計簡單的小店內,以出售飯糰、便當及用米做的飲料為主,並設置了簡單的座位供住客及訪客使用,形式上像一家快餐店。以飯糰為例,客人可先選擇米的種類如紫米或紅藜等,繼而選配菜,台式配菜有烤山豬肉及筍絲等,還有大量素菜食材,種類多達二十款。至於便當的賣相亦極吸引,混合三種米的便當售價由120新台幣(約31港元)起,一次過可品嘗不同口味的米飯滋味。 至於使用不同米類製作的飲品,包括用糙米加花生製作,還有黑米、芝麻或紫米牛奶等,味道多變,營養價值亦高,令人喜出望外。對此店的米飯產品感興趣,場內亦有禮品裝的包裝米出售,送禮自用皆可。 酒店旁邊有個鐵花村,曾是台東鐵路的舊站,於2001年廢站後改變用途,成為藝術園區,每逢夜幕低垂,這小小的園區都變得熱鬧,路旁的攤檔開始運作,擺賣各種特色小手作,而音樂人與藝術創作者亦共冶一爐,舉辦不同主題的音樂會及讀書會等。 若追溯淵源,鐵花村其實是取名自鼎鼎大名的胡鐵花,他正是我們所認識、提倡新文化運動的胡適之父,曾於1893年代理台東直隸州的知州,兼統鎮海後軍各營屯,任職期間大力整頓軍紀、嚴禁鴉片活動等,當地人對胡鐵花非常尊敬,因此當台東火車站遷往新站,宣告完成歷史任務後,政府一直想對這片屬於台鐵貨倉宿舍的土地進行改造,結果在2010年成立鐵花村,打造成今日的音樂及文化部落。至於鐵花村的表演都集中於周三至周日的晚上,市集則以周五至周日晚上為主。 愛散步的朋友會發現,住在The Gaya Hotel有一便利之處,便是有一條舊鐵路步道,跨越酒店後方向鐵花村伸延,步道的另一端則通往市區,據知整條舊鐵道路廊全長六公里,是台東舊火車站廢站後,經由縣府爭取中央補助,將舊火車站至卑南大圳之間的舊鐵道重新鋪設木棧道,成為市民重要的休閒散步空間。 某天早上我輕鬆沿木棧道走,發覺兩旁都是舊房子,不少是民居,當中亦有已改變用途的餐廳或咖啡店,更有一所劇院,主要上演文藝電影,是年輕人最愛流連之地。當地朋友告知,台東市最近流行共享單車,沿木棧道亦見有租車的地方,她提及現在已有環繞台東市的完善單車徑,舊鐵路木棧道屬於單車之旅的其中一段,如果喜愛騎車,下次到來便不妨用單車暢遊台東市。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