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究生發明光催化污水淨化器

【星島日報報道】全球水資源不足問題一直未能緩解,雖然有技術將水淨化重用,但一般成本高昂。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研究生,花兩年研究,將應用物理學的光催化技術應用至污水淨化上,發明出太陽能光催化污水淨化器,成本只達傳統污水淨化花費的十分一,未來料可應用到家居及污水處理廠中,有望以低成本及更環保的方法將水「再造重用」。 光催化是指物料(主要是半導體)吸收可見光中的能量,激發氧化還原反應,將有機物降解為水、二氧化碳和無機鹽等。理大應用物理學系研究生蔡智聰,兩年前修讀本科時,發現業界甚少將這項技術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於是着手研究如何處理污水中的有機物質,最後造出以二氧化鈦作光催化基底的污水淨化器,並於去年的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挑戰盃」中,獲得全國二等獎。 淨化器是一塊有機玻璃作底板的透明水池,以二十三度斜立,污水由下而上流過時,二氧化鈦與陽光的紫外光產生反應,把水中有機污染物降解為無機物。蔡智聰指,傳統處理污水會加入大量化學物,產生很多對人體和環境有害的物質,但淨化器取代中間的步驟。「二氧化鈦對人體無害,理論上產生『零』化學殘餘物,經淨化後的水乾淨到可以飲用。」 蔡智聰又補充,淨化器可在一般家居的天台或外牆安裝,亦可應用到污水處理廠中,在陽光猛烈天氣下,初型淨化器平均每小時能處理約三噸污水,包括含洗潔精、沐浴劑污水或廁所廢水,成本只有傳統淨化污水的十分一。不過他指很多人仍未突破心理關口,不信任「再造重用」的水,認為本港社會長遠仍要加強有關方面的教育和宣傳。 淨化器仍在試驗階段,要推出市面實際應用仍須進一步調節,有份參與研究的一年級研究生楊沛航指,淨化器的光催化效能有限制,他和其他同學仍在試驗其他物料能否配合二氧化鈦,將光催化效能最大化。 負責指導這項研究的副教授張需明表示,蔡智聰將光催化應用到污水處理的意念相當可行,「應用物理學不止重理論,我非常鼓勵學生將意念化成現實,讓他們利用所學解決切身問題。」另外,淨化器的初型亦將於本月九日及十日,在「香港資優教育峰會及博覽——STEM之政策與實踐」中向公眾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