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樓供應將大減25% 每年或少於13000個

■鑑於公屋及資助房屋持續供不應求,運輸及房屋局昨宣布修訂《長遠房屋策略》內的公私營房屋比例。

【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鑑於公屋及資助房屋持續供不應求,運輸及房屋局昨日正式宣布修訂《長遠房屋策略》內的公私營房屋比例,由現時的六比四,調整至七比三;由於住屋增長數目有所減少,未來十年的總房屋供應目標最新減至四十五萬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承認,未來十年的後段私樓供應會有所較少,會從現時每年目標供應一萬八千個,降至一萬三千五百個,減幅達四分之一。由於當局未來會把「首置盤」單位計入私營房屋,每年實際私樓供應料會進一步被推低,有機會少於一萬三千個,較市場預期更少。 運輸及房屋局昨午公布《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正式將未來十年期的公私營房屋新供應比例,定為七比三,高於過往的六比四。當局亦調整公私營房屋的分類,將「港人首置上車盤」的供應,列入私營房屋供應量計算,而「綠置居」單位則被納入公營房屋。因應住戶增長數目減少一萬二千三百個,當局更新未來十年的長策房屋供應目標,總房屋供應量由去年的四十六萬個,減至四十五萬個。 根據當局最新修訂的公私營房屋比例,未來十年公營房屋佔三十一萬五千個,即平均每年供應三萬一千五百個個。當局按照近年慣常採用的「七三」比例,將「公屋/綠置居」的十年供應目標設為二十二萬個,較去年的二十萬個為高,而其他資助出售房屋供應目標為九萬五千個,亦較去年目標供應增加一萬五千個。 不過,最新公布資料顯示,未來十年覓得的土地只夠興建二十四萬八千個單位,距離長遠房屋策略目標的三十一萬五千個,尚欠六萬七千個單位。私樓方面,每年供應目標會由現時一萬八千個,減至一萬三千五百個;由於「首置盤」單位亦計算中,倘若日後每年也有該類房屋推售,每年實際的私樓供應量將會低於一萬三千個。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公屋和資助出售單位持續供不應求,社會愈來愈多意見支持將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調整至七比三。被問到尚欠公營單位數目因而增至六萬七千個,他指未來棕地發展、土地共享先導計畫、明日大嶼及新界四個新發展區均是土地來源,而目前尚未考慮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建議,如小組稍後有精闢的建議,可以增加中長期的土地供應,政府亦會考慮。 對於會否推高私樓樓價,陳帆指未來五年私樓供應每年平均都會超過二萬個單位,未來三至四年供應量為九萬三千個,形容有關供應都是「實在」及「會來的」,認為現時所作出的轉變是健康。他同意以目前的報告推算,未來十年的後段供應會較少,但政府會密切監察私樓市場的動向及外圍形勢的變化,每年都會檢討供應情況。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承認,雖然長策報告提出調整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至七三比,並不代表即時可以找到足夠土地興建房屋,仍然要靠短中長期措施覓地,包括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提出的覓地措施。黃遠輝預料,提高資助房屋比例後,會將部分對私樓的需求轉移到首置上車盤等,估計不會推高私樓樓價。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