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逝世|用快樂填滿憂傷的命運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閱讀感受(下)|冼麗婷

米蘭昆德拉,1982 年巴黎。(資料圖片,Photo by Francois LOCHON/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米蘭昆德拉,1982 年巴黎。(資料圖片,Photo by Francois LOCHON/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米蘭昆德拉的一生剛終結,想去見他?已經變為永遠的「遐想」。但他筆下人物及敍述,卻能在思考裏無限發酵。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看到絕望世代裏的人生百態,首先,1968 年被蘇聯軍隊入侵以後,布拉格曾經令人這樣戚然:

“the helplessness pervading the entire country penetrate the soul to the body, shattering the latter.”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p.228)

如何抵擋生命中那難以承受的?昆德拉以輕靈的哲思,透過故事人物探索人生的種種可能。男女主角 Tomas 和 Tereza 在車禍喪生前,已選擇以快樂心態度日;女畫家 Sabina 遠走美國,隱去原有國籍,不讓人以政治媚俗眼光看她和她的作品;瑞士教授死前最終領悟最愛是誰⋯⋯。無論政治或情感,所有人,包括作者及讀者,都需要尋找出路。

昆德拉的筆觸輕鬆,Tomas 的愛慾,是開拓精神與肉體疆界的有趣切入。

【閱讀感受(上)】

撰文:冼麗婷

故事男主角 Tomas,與妻子年年月月同床共枕,那是跟一個人的關係。米蘭昆德拉認為,不斷重覆的生活,裏面有重量的意義。

另一方面,Tomas 對朋友聲稱在 25 年性關係中,大約跟過二百個女人纏綿,算下來,一年才跟八個不同女性交往。他解釋,二百次不忠,跟對妻子的愛相比,大不同。那不像與妻子有重量意義的重覆關係,這每一個女人,都不能在他規劃的時間內,有多於一次的肉體歡愉。每一段沒主權問題的性關係,只是要讓他能探求每一個女人一百萬分之一的微妙不同處,而二百種關係加在一起都是輕的,不過是用來體現這個男人存在的自由感覺。

那甚麼是重要呢?他對深愛他的妻子做百次傷害,對她的痛苦視而不見,但對自己寫的一篇批評共產主義的文章被編輯削去三分之一,不似原型,感覺受傷害了,而且半點都不能接受。肉體與精神,他都要自己主導。後來,Tomas 回到布拉格,醫院主管叫他撤回文章,保住職位,他拒絕,寧可失去醫生工作,最終當了洗窗工人。

無論日子怎樣,不管當醫生還是當抺窗工,他依舊跟隨自己的心,用靈魂去愛妻子,用肉體去找情人,在政治壓迫下,他有能力以原有生活方式去堅持自由意志,這也是最強行為吧。

不論肉體與精神,Tomas 都要自己主導。無論是當醫生還是當抺窗工,他依舊跟隨自己的心,用靈魂去愛妻子,用肉體去找情人,在政治壓迫下,他仍然選擇以原有生活方式去堅持自由意志。(電影《布拉格之戀》截圖)
不論肉體與精神,Tomas 都要自己主導。無論是當醫生還是當抺窗工,他依舊跟隨自己的心,用靈魂去愛妻子,用肉體去找情人,在政治壓迫下,他仍然選擇以原有生活方式去堅持自由意志。(電影《布拉格之戀》截圖)

當布拉格變得醜陋,Tomas 與 Tereza 搬到鄉郊,回到不變的大自然,在心靈上,過自我放逐的新生活。本來,天天完好的跟妻子同床共被,差一點就可以哄騙全世界,只是頭上的髮絲,總滲着別的女人下體氣味。當年蘇軍入城,面對向着她鏡頭擎槍的軍人叱喝,Tereza 仍敢按下快門,但對丈夫髮梢黏着的女人味道,卻懦弱啞忍。

現實充滿難以承受的,但她這種令人訝異的忍耐力,請問,還有甚麼不能忍受?

所以,別試圖以他人的輕、重,當為自己的輕重;小說絕妙,是激發思考而不是提供答案。一生之中,願意忠心地跟 Tereza 過着重重覆覆生活的,其實是她和 Tomas 共養的狗女 Karenin。狗狗離世的情節,看得人心痛。有重量感覺的生命也終消失,最淒涼是,夫妻兩人再沒有可以溝通的時候,即使抱着同一隻狗,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其實,兩人都是孤獨的靈魂,失去狗狗的沉重,也把兩人重新聯結。

一生之中,願意忠心地跟 Tereza 過着重重覆覆生活的,其實是她和 Tomas 共養的狗女 Karenin。狗狗離世的情節,看得人心痛。(電影《布拉格之戀》截圖)
一生之中,願意忠心地跟 Tereza 過着重重覆覆生活的,其實是她和 Tomas 共養的狗女 Karenin。狗狗離世的情節,看得人心痛。(電影《布拉格之戀》截圖)

書中另外兩個重要角色 Sabina 和 Franz,在政治波瀾裏,有不同的生存態度。活在局外,在日內瓦教書的瑞士教授 Franz,是畫家 Sabina(也是 Tomas 情人)的情人,他仰慕抵抗壓迫的捷克人,看他們活在戲劇一樣的政治現實,感覺浪漫,自以為高尚的政治行為,可以取悅 Sabina。他在曼谷參與一個支援柬埔寨的示威,結果受襲送院,死前,才覺悟真實的愛,屬於那一向對他忠心耿耿的學生情人。可是,到了那一刻,他連把病床旁邊已離婚的妻子請走的氣力都沒有,只能閉上眼睛,任由太太把他死前的沉默,扭曲為對婚姻的懺悔。

教授迷戀的女畫家 Sabina,從不投入時代的典型性,她反對的媚俗(Kitsch),如果社會被單一權力壟斷,這種 totalitarian kitsch,會排斥有個性及別具一格的意念,也不會接受提問質疑。但其實所謂的媚俗,亦會存在於日常宗教及政治主張等各範疇內,在權力多元的社會,則可以互相抵銷及對沖。

Sabina 的畫作由一政治團體在德國展出時,以「為快樂掙扎」(Her paintings are a struggle for happiness)來介紹她的畫風,她抗議,不高興,認為這是對作品一種媚俗的看法與描述。主辦者不明白,反問難道在共產主義下,現代藝術不是被受迫害?她說:「My enemy is Kitsch, not Communism」。自此以後,她把自己的身份履歷保密,即使到了美國,也把捷克身份隱去。

Sabina 這人物,背後有高度精細的政治理念與品味,在受壓迫的處境,堅持真正的表達自由。她選擇離開,在美國,過着真正波希米亞的自由生活,以生命之輕為生存目的,這是一種選擇。

女畫家 Sabina 從不投入時代的典型性。她背後有著高度精細的政治理念與品味,在受壓迫的處境,堅持真正的表達自由。Sabina 由 Lena Olin 飾演。(電影《布拉格之戀》截圖)
女畫家 Sabina 從不投入時代的典型性。她背後有著高度精細的政治理念與品味,在受壓迫的處境,堅持真正的表達自由。Sabina 由 Lena Olin 飾演。(電影《布拉格之戀》截圖)

小說好看,但很難從小說去找歷史答案,它是回應歷史裏眾多人生的一種思考,而思考,會令人強壯。

小說提到,共產蘇聯入侵捷克後,男主角 Tomas 的朋友之中,有一半人離開;留下來的,有一半人死去。看到這裏,心往下沉。布拉格街上的人都變了,無法紀錄的是,蘇聯入侵後幾年,成了喪禮戲月,其中一位教授與朋友的私人對話,被放在電台天天廣播,教授承受着赤裸裸公開私隱的暴力,突然癌症發作,手術全程由警察監控,直至氣數已盡,才讓他死在妻子懷裏。

也有很多人,並非死於直接迫害,只是,彌漫全國的無助感覺,由心靈徹入身體,把它擊潰。

“But many also died without being directly subjected to persecution: the helplessness pervading the entire country penetrate the soul to the body, shattering the latter.” (p.228)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到底是重的、還是輕的?你不能承受的,是哪一種極限?極權難以忍受?還是失去愛人難以忍受?還是赤裸裸被背叛難以忍受?如果 Tomas 和 Tereza 選擇回到極權國家,是愛裏其中一種必經的痛苦,我也會相信,每一個留下來的人,都有着一百萬份之一的不同原因與結果,毋須比較,而這無名的輕,加起來,總會有令人不能承受的重量。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到底是重的、還是輕的?你不能承受的,是哪一種極限?(電影《布拉格之戀》截圖)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到底是重的、還是輕的?你不能承受的,是哪一種極限?(電影《布拉格之戀》截圖)

在可以選擇的時候,儘管去選擇。米蘭昆德拉小說裏,不做極權下的異見份子,也可以做一個快樂的人。生命去到一個時候,憂傷是一個框架,但快樂可以是內容,且以快樂填滿憂傷的命運,如小說結尾,已提到 Sabina 收到 Tomas 和 Tereza 車禍死亡的書信。最後的情景是,重返男女主角跟鄉里一起到本地小酒店狂歡,在一個不快樂的時代,何妨起舞。

“She was experiencing the same old happiness and old sadness as then. The sadness meant: we are at the last station. The happiness meant: we are together. Sadness was form, happiness content. Happiness filled the space of sadness.” (p.313)

作者米蘭昆德拉參與「布拉格之春」政治改革示威後,1975 年選擇自我放逐到法國,後來成為法國公民,2019 年捷克再授予他公民身份。昆德拉 1929 年出生,終年 94 歲。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封面。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封面。

【資深人物訪問記者 冼麗婷】

在 slasher 新世代,冼麗婷是香港記者 / 作家 / 人物寫作導師 / home baker。咀嚼人要時間,寫字要時間,等天然酵母開心要時間,用百分之二百真誠,等待深刻的味道,這是她做人、造麵包的樂趣。

在 Patreon 建立專頁「WriteHouse寫字為家 冼麗婷」一年,因為會員支持,讓她能繼續訪問、看書。讀張愛玲、馬奎斯、米蘭昆德拉寫世情;見人寫人,聲演說人,憑文學的直覺與多年新聞人的訓練和價值觀,無論時代怎變,堅持寫真實故事。

WriteHouse 不變,天下人字裏相逢。見字,如家。

訂閱 Patreon 專頁「WriteHouse 寫字為家 冼麗婷」

冼麗婷,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於香港大學修讀比較文學學士及碩士;著有《見字如見人》。

冼麗婷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