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逝世|衝破受困的時代、受困的地方、受困的關係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閱讀感受(上)|冼麗婷

A visitor to the Milan Kundera library in Brno, Czech Republic reads a book by the Czech novelist on April 6, 2023. - Around 3,000 author copies of Milan Kundera's books, originally kept in his Paris flat, are now available at a new library in his native Czech city of Brno. The library opened on April 1, Kundera's 94th birthday, decades after the writer known for
捷克第二大城市布隆(Brno)的米蘭昆德拉圖書館,圖書館在 2023 年 4 月 1 日,昆德拉的 94 歲生日啟用。布隆亦是昆德拉的出生地。(Photo by RADEK MICA/AFP via Getty Images)

“Sadness was form, happiness content. Happiness filled the space of sadness.”

Milan Kundera,《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p. 313

我是從旅程認識布拉格,從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說了解自由。

米蘭昆德拉不幸於本月十一日在巴黎辭世,終年 94 歲。幾個月前看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在 Patreon 寫下讀後想法。文章刪修後,現於《Yahoo 新聞》分上、下篇刊登。

昆德拉寫極權治下的人與生活,真實與故事,憂傷與快樂。故事背景發生於 1968 年,捷克「布拉格之春」民主政治改革後,共產蘇聯駛坦克入侵布拉格。

小說人物不是甚麼人的原型,而是作者哲學思考的無限可能與演繹。 正如極權不一定只發生在政治,也可以來自身邊的人。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到底是天天帶着別的女人的氣味回家的丈夫,還是黑暗的歲月?

勇敢又懦弱的女主角 Tereza;風流卻又專一於婚姻的男主角 Tomas;喜愛自由卻又抗拒政治運動那種沒有自我個性的女畫家 Sabina;把捷克在壓迫與抗爭生活浪漫化的瑞士教授 Franz。

每一個時代的人,適應生活,讓自由跳動的,是思想。

【閱讀感受(下)】

撰文:冼麗婷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其中重點是,人如歷史,如時間,只能活一次,重要時刻,只能做一次決定,永遠不會有雙重的環境模式,讓你試甲試乙,然後比較;戲就是可以演一百次,但每一次都有不同,這叫生命。

此時此刻看這本 1984 年出版的小說,有錐心感覺。閱讀,彷彿是過去與將來的相遇,一頁頁,眼睛往前行。時間沒有為誰重來,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在相類的處境,相類的命運,很多細節,令你心痛或心寒。這不必是歷史寓言,看成基於歷史的人性探索,便很有趣了。

故事背景發生於 1968 年捷克,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的民主政治改革後,共產蘇聯駛坦克入侵首都。小說 1988 年改編為電影《布拉格之戀》,政治與愛情的題材,讓布拉格成為精神上的浪漫符號。1990 年我與兩個新聞系死黨,由香港鐵路北上,從北京乘七日六夜火車,經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在火車上,親耳聽過波蘭人有多痛恨以往的蘇聯人。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封面。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封面。

布拉格是心中一齣戲

布拉格當然是熱切期待的一站。那時候,它好似心中一齣戲。一位在街上認識的嬸嬸,熱情地把我們帶到廣場上保存着的蘇聯坦克。然後,我們每天走過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看一次精緻的皇宮,和漂亮莊嚴的大教堂,這些建築物陪伴着橋與河,美麗得打開了世界歷史的深度,每次離開時總經過「黃金巷」,在旅人拉奏的小提琴曲聲中,心裏回望:那該是條情人橋啊。

在布拉格旅舍裏,我發了一個預視人生真相的夢,流淚醒來。夢境與抉擇,恰恰也是這部小說的寓意手法。女主角 Tereza 感情的焦慮與壓迫,經常呈現夢裏,她夢見自己與一群女性裸體着在泳池邊步操,這一種受控的震撼與恐懼,無處可逃。這小說描述大時代,那是一個受困的時代,受困的地方,受困的關係。米蘭昆德拉在《輕》描述壓迫底下,人性複雜多變而獨特,是一種抗拒媚俗(kitsch)的探索。這一種抗拒,其實讓人有更多思考及選擇。

捷克布拉格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故事當中的主要城市。圖為市內的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以及伏爾塔瓦(Vltava)河。(Getty Images)
捷克布拉格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故事當中的主要城市。圖為市內的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以及伏爾塔瓦(Vltava)河。(Getty Images)

《輕》故事吸引,因為愛情與政治,身體與精神,都有黑暗與壓迫。面對操控與極權,在感情上及政治上,選擇去留,還是甘願受控?自由與責任,誰輕誰重?輕省是好?沉重就不幸福?一切,沒有絕對,也無需在書中找答案。正如書中人物,只是作者對不同可能性的詮釋與探索。

“The characters in my novels are my own unrealised possibilities. It is that crossed border (the border beyond which my own “I” ends) which attracts me most. For beyond that border begins the secret the novel asks about. The novel is not the author’s confession; it is an investigation of human life in the trap the world has become.” p. 221

作者說過,筆下人物並非由人的原型而來,而是因應環境而塑造,這是複製與創造的分別。小說中的人物,呈現作者未可實現的可能性,超越自我界限,探究隱秘,那不是作者的私密告解,而是對困於牢籠的生命及世界作探究。

在我看來,人生最大膽的決定,是敢於對自己誠實,跟自己的心而行,輕重自知。就是一個大時代,不管留下來,還是離開,你的心,會給你自動駕駛。人生,可以很迂迴,正如那趟畢業旅行,傾慕已久的維也納本來就在捷克南部,但旅程與人生,都有屬於自己的路線圖,我們先走到南歐地中海,然後才折返西歐。所以,只有想走的路,沒有走錯的路,生命中最壞的品味,叫後悔。

明星醫生變洗窗工人

作者用哲學思考去看人的選擇,寫得精彩。最大的壓迫來自極權,最痛苦的壓迫可以來自身邊的人。人生有時很公平,女主角 Tereza 為了出軌成癮的丈夫 Tomas,無可救藥的被感情傷害;在外邊找女人的丈夫,卻也對妻子有難以解釋的心靈附託,為了妻子,甘願回到受蘇共控制的捷克布拉格,從明日之星外科醫生,變為洗窗工人。他的肉體,能為妻子忍受政治的囚牢;卻不能為妻子忠心一次,一切由他的自由意志作主。

Tereza 所表達的人性,也是矛盾得有趣的。蘇聯入侵後,捷克人失去自由,她不顧生死把入侵軍人拍攝下來,但對丈夫的不忠,連負隅頑抗的力量都沒有。愛一個人,愛一個地方,愛自己的靈魂,要懂掙扎與超越。Tereza 曾毫不猶豫地與醫生丈夫出走到瑞士,當她發現,不能以出生語言溝通的異地,並沒能為她帶來自由新生活,照舊困在丈夫的不忠,這種生命,雙重沒意義。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在 1988 年被拍成電影《布拉格之戀》。Tomas 由 Daniel Day-Lewis 飾演。(電影截圖)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在 1988 年被拍成電影《布拉格之戀》。Tomas 由 Daniel Day-Lewis 飾演。(電影截圖)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在 1988 年被拍成電影《布拉格之戀》。Tereza 由 Juliette Binoche 飾演。(電影截圖)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在 1988 年被拍成電影《布拉格之戀》。Tereza 由 Juliette Binoche 飾演。(電影截圖)

感情的絕望,與自由的絕望,她選擇後者,帶着愛犬 Karenin,不動聲息回到布拉格,為的,其實也是想試探丈夫對自己的愛有多大。

在於男主角 Tomas,妻子走了,頭五天,他快樂的享受異地的雙重自由。政治上,不用受極權統治;身體與感情,都過着不用負責任的生活。可是,這一種輕,很快便讓他感覺不能承受。他無法想像 Tereza 一個人怎樣在變天的布拉格獨自過活,這一種折磨,比面對沒自由的生活更沉重,於是,他決定重投本來可以逃避的政治與感情雙重牢籠,回到捷克,護照被充公,永遠不能再出國。

心靈自主 擁有自由

到底是 Tomas 困住了 Tereza,還是到頭來被 Tereza 所困?最重要是,這兩個人,都嘗試在局限之中,努力尋找自己喜歡的生存方式。人痛苦於感情困局,不喜歡政治牢籠,敢於爭取政治自由,卻也能懂得尊重了解感情關係的多元與自由嗎?到得兩個人願意互相綑綁,總該不會沒有半點心甘情願。

故事與人生的重點是,無論生活怎樣絕望,內心深處,總有選擇的自由,能選擇怎樣想,就能選擇怎樣做;能怎樣走,就能怎樣捱過去。

當你心靈自主的時候,就是控制解釋權的主人。

【資深人物訪問記者 冼麗婷】

在 slasher 新世代,冼麗婷是香港記者 / 作家 / 人物寫作導師 / home baker。咀嚼人要時間,寫字要時間,等天然酵母開心要時間,用百分之二百真誠,等待深刻的味道,這是她做人、造麵包的樂趣。

在 Patreon 建立專頁「WriteHouse寫字為家 冼麗婷」一年,因為會員支持,讓她能繼續訪問、看書。讀張愛玲、馬奎斯、米蘭昆德拉寫世情;見人寫人,聲演說人,憑文學的直覺與多年新聞人的訓練和價值觀,無論時代怎變,堅持寫真實故事。

WriteHouse 不變,天下人字裏相逢。見字,如家。

訂閱 Patreon 專頁「WriteHouse 寫字為家 冼麗婷」

冼麗婷,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於香港大學修讀比較文學學士及碩士;著有《見字如見人》。

冼麗婷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