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圈識真假】評級機構「太情緒化」

【財圈識真假】評級機構「太情緒化」

各位「巴打」,香港人有句口頭禪「遲到好過冇到」,意思是就算遲了到達一個地方,總比完全不出現為好。「高仁指點」話你知,這句說話放在信貸評級機構身上卻未必合適,過往的多個例子或可以說明其過錯。

高 仁:回帶返2023年的金融市場,除了恒指表現差絕全球主要股市之外,「巴打們」記唔記得信貸評級市場的不尋常動盪?

施友化:梗係記得啦!去年初,美國矽谷銀行倒閉引發銀行業危機,信貸評級機構預警危機的功能明顯失效,並沒有及早發現銀行系統中的問題。

戴孤劃:他們總是後知後覺的,當一間銀行出了亂子,之後才一下子下調十多家美國銀行的評級。

高 仁:那次矽谷銀行事件再次勾起人對2008年次按危機的回憶,信貸評級機構錯誤估計由美國次級房屋貸款(Subprime mortgage)「打包」而成的按揭證券(MBS,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潛在風險,市場參與者以至金融機構誤以為MBS非常安全,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因持有大量MBS而破產,最終導致全球金融海嘯。

戴孤劃:企業發債過程中,信貸評級機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評級和意見可以降低發行人及投資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稱。理論上,他們應該要公正和客觀,不受任何第三方影響。

施友化:講就係咁講囉!在金融海嘯的年代,信貸評級機構收了債券發行者的錢之後,竟然將大量有問題的債券評為投資級別,投資者及金融機構被誤導之下,就造成之後的悲劇。

對內房未夠熟悉

高 仁:信貸評級機構的後知後覺總係冇乜改善。內地房企近年出現債務問題,等到一些較大型房企爆煲之後,信貸評級機構才開始調低房企評級,完全係再一次「馬後炮」。

施友化:有評級公司更毅然「斷絕關係」,一口氣撤銷10家內房企業的信貸評級,這些企業都係曾經發生債務違約,亦沒有就境外債達成重組方案,部分甚至有被境外法院頒令清盤的風險。

戴孤劃:咱們知道,這都是內房老總的主意,因為與其讓信貸評級機構唱衰,倒不如「主動分手」吧!

高 仁:信貸評級機構對內房的評級也馬馬虎虎,他們似乎並不熟悉內地企業的人脈網絡關係,因為企業也有真假國企之分,如果是真國企的內房,企業有中央支持撐腰,倒閉的機會較微,評級理應較高。

施友化:信貸評級機構不時把企業信貸評級升升降降,金融界「巴打」把部分公司的名稱戲謔一番,指它們「太情緒化」啦!「又笨又窮」啦!

戴孤劃:哈哈!「鐵哥們」,這真的很有趣啊!

本欄逢周一刊出

歡迎交流上市公司的財技個案及招數,請電郵至 koyan@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