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理主教夏志誠:堅持平反六四 30年在歷史長河中很短暫

 

請支持《眾新聞》,成為訂戶


天主教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夏志誠,被視為教區內的開明派,有報道指他因作風敢言,未獲教廷及北京祝福「坐正」主教一職。60歲的夏志誠在六四30周年前夕,接受眾新聞專訪,回憶30歲那年,他做修士時隨百萬港人上街的片段,還有30年來他深信需要平反六四的信念,「30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很短暫,我們要有耐性、要堅持。」

被問到政府修訂《逃犯條例》,夏志誠表示關注,指社會人士的憂慮和擔心是真實而大,「20年傾唔掂,為何20日就諮詢完。內地司法仍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社會自然有擔心,專業團體提出的意見,不是無的放矢。」被問到教會有何擔心,夏志誠未有具體指出:「首要擔心是對人的尊重、是否有應得的保障,不只是教會傳教。」至於梵蒂岡是否有憂慮,夏志誠說他未有聽到。

輔理主教夏志誠,30年來堅持平反六四。何君健攝
輔理主教夏志誠,30年來堅持平反六四。何君健攝

夏志誠記得:「1989年夏天,我讀神學院最後一年,學期完結前,我同好多香港人一樣,睇新聞見到北京學生上街。我和神學院的同學、教區成員,數十人參加了三、四次遊行和祈禱會,最記得八號風球上街(5月20日),在維園出發,全身濕晒。」

「當時感受最深,是大家一呼百應,短時間內做了很多事,講出感受。(當時可有舉橫額?)我不太記得,但我記得教會有個共識,是不要人身攻擊、不要叫打倒某某人,因為問題在於制度,如果某人落台,制度沒轉變都沒用。六四之後,我們有叫平反六四、追究屠城責任,都沒有針對人。」

「八九六四那天,起身第一件事就係睇電視、很感觸,有流淚,這樣的殘殺並不應該。教區很快便決定參加大遊行悼念,主教胡振中樞機也有主持追思彌撒,為亡者祈禱,大家都戴上黑色頭巾。」資料顯示,1989年6月9日,教區在政府大球場舉行追思彌撒,逾2萬教友參加。

「六四屠城後,教會希望給人希望。我們印的禱文,設計是有一道長城,為中國祈禱,求上主祝福中國有民主、法治、自由。我們一直有這些盼望和信念。」

「天主教會的角色,是發揮團結作用,對人關懷。即使中國政府沒轉變,教會也給人希望,堅持下去,不要忘記。」

1989年5月,20多個天主教團體成立「香港天主教團體支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天支聯) ;30年後,天支聯只餘下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天主教大專聯會。

1989年大批港人上街聲援北京學運,夏志誠也身在其中,至今仍難忘。網上圖片
1989年大批港人上街聲援北京學運,夏志誠也身在其中,至今仍難忘。網上圖片

夏志誠1990年升任神父,30年來,他都沒有忘記六四:「每年6月4日在維園的祈禱會,基本上我都有去,和數百人一起參與,有幾年不在港故未能出席;每年一些堂區辦紀念彌撒,都有請我去。」夏志誠今年將參加明晚(5月31日)8時,在石硤尾聖方濟各堂的彌撒,與陳日君樞機共祭。為表達教會團結的主題,各堂區今年集中一個地方舉行彌撒,不像往年於多處舉行。

夏志誠說:「八九學運由年輕人開始,應肯定年輕人為社會帶來動力、理想,但青年也要學習如何堅持、不期望立即有成果、不要短視、不要放棄。」

「早前的佔中九子判刑也一樣,有人視為失敗,得不到什麼還要坐監,法官也說天真。天真是青年的特性,雖然九子不年輕了,但他們仍有天真的特性,同時穩重、持守理想、願意承擔,青年應從中有啟發。」

「是的,我們不知前路如何走下去,覺得黑暗、失望、沒方向,我也不知道可做什麼。但你看台灣的二二八事件、南韓的光州事件,平反過程需要一段長路。我們現在才過了30年,點知再過30年會點呢。3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很短,我們要有耐性,要堅持,至少要一直記住。」教會內,至今仍堅持平反六四的人是多是少?夏志誠說不知道。

夏志誠(左二)每年六四,會與陳日君(左三)等教會成員,到維園參加祈禱會。天支聯圖片
夏志誠(左二)每年六四,會與陳日君(左三)等教會成員,到維園參加祈禱會。天支聯圖片

有年輕人認為,六四是鄰國的事、不用悼念,夏志誠說:「我想他們是情緒反應多一些,香港和中國在地理上分不開,相互影響,如中國沒轉變,香港也很難有改變。年輕人有情緒可以理解,他們有其他方式紀念六四也是好的,但如果完全不紀念,是對人性的踐踏、不能接受。用什麼方式不要緊,但要為人類發聲。」

夏志誠說,以往他有出席維園悼六四燭光晚會,但自4年前他出任輔理主教後,只去晚會前的祈禱會,沒再參與燭光晚會。「以前我是神父,比較沒所謂;現在我的身分不同了,代表教區的成分較強。教會不是政治團體,晚會不是教會辦,而是支聯會。」

他的決定,是否代表如今教區對點起燭光有保留、以及與社會撕裂有關?「社會上有不同看法,教會內也有不同看法。我自己衡量過,舉辦單位不是教會,裡面不是信仰元素,有涉及政治方面的表態,是否合適由我這個身分的教區代表去參加呢?這個值得討論,唔係一定唔得。」夏志誠強調,這只是他個人的考慮,「主教其中一個職務是合一、團結,要最大公約數,如果我不去,令教會相對無咁多對立,那就不去。我參加祈禱會,也表達了我對六四的關懷。」

被問到陳日君樞機也有出席燭光晚會時,夏志誠指:「大家性格不一樣,我會用另外一些方式。我比較考慮教會團結共融,同時也考慮教會作為社會良心要說的話,這並不容易。」

說到這兒,記者想起30年前,30歲的夏志誠修士,與一班修女神父上街的時空;30年後的今天,夏志誠卻因為當前的社會氛圍,多了考慮。可惜嗎?「人生總有可惜,每個人在有限之中做選擇,但我的立場沒變,認為需要平反六四。」

「以前空間大些,可以說話大聲。現在細了,要關心留意的東西多了,這方面是可惜的。但人、團體要在不同環境下懷抱理想,便要學識用不同方式表達,不代表立場有變。如果最後連表達的機會都失去、冇得講,就會更難過。」

1989年6月9日,教區在香港政府大球場舉行「追思中國民主運動死難同胞並為國難祈禱聖祭」。天支聯圖片
1989年6月9日,教區在香港政府大球場舉行「追思中國民主運動死難同胞並為國難祈禱聖祭」。天支聯圖片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