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研討會專家分享經驗迎戰亞運會

【體路專訊】當水平相若的精英運動員同場較勁,技術未必是唯一的致勝關鍵,因為運動員需要適當地處理臨場壓力,才能發揮出最佳狀態。然而,突如其來的焦慮及自卑感會大大影響發揮,所以運動心理學家在這個時候便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協助運動員盡快走出陰霾,在比賽期間控制負面情緒。

2018年亞洲運動會(亞運)及亞洲殘疾人運動會(亞殘運)舉行在即,香港體育學院(體院)及​香港運動心理學會攜手於2018年3月16至17日舉辦應用運動心理學研討會,探討多個在大型賽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例如運動員與教練間的關係、情緒管理、抗逆能力及「想贏怕輸」的心態。8名來自海外及本地的專家,在一連兩日的研討會中,就不同範疇分享心得,吸引超過300名參加者到現場取經。

其中一位講者Karen Cogan博士是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的高級運動心理學家,曾於六屆奧運會為多位獎牌運動員進行心理輔導。她分享了過去20年服務美國國家隊的經驗,包括她如何在奧運期間和結束後,幫助運動員處理情緒。Cogan博士更列舉他們提供的服務範圍,以及如何將服務應用於奧運會。此外,她亦舉出一些曾經在現場遇到的挑戰和突發事件,並分享解決策略。

另一講者日本體育科學研究所精英培訓支援計劃運動表現心理顧問遠藤拓哉先生,利用他在美國學到的心理訓練技巧,運用在日本運動員身上,不過他建議參加者在實踐理論和技巧時,應先了解文化及個人差異。遠藤先生在研討會上,深入解釋何謂「專注於當前的工作」和如何避免容易令人分心的情況,以及介紹各類可以應用於個人或團隊的心理訓練。

Aspire Academy體育學院心理學家Jaime Diaz-Ocejo博士分享了他在3個不同範疇的見解,分別是應對運動員生涯的心理技巧、如何將不同心理技巧融入成功機制及可帶來成功的心理特質。他亦闡釋了一些心理技巧如何幫助精英運動員充份發揮,並為教練和運動員提供能應用於日常訓練的實質建議。

資料來源:香港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