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求學路 育成理論粒子學家

高漢安在科研以外,亦是一名善於用不同事例來啟發學生思考的教師。

【星島日報報道】「直升機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子女總放不開手,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來自美國的理論粒子學家高漢安(Andrew Cohen),以自身經歷反證父母放任子女成長,其實更能摸索興趣和理想。他的學術之路與典型科學家不同,十三歲中學退學、十五歲半靠自學考入史丹福大學,轉修近十個主修後終找到對物理的熱誠,今年初加入科大,他冀帶領「離地」的基礎科研走入社區,令科學更加普及。 高漢安來自一個普通美國家庭,他自幼充滿好奇,其家鄉華盛頓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他每朝會到不同博物館流連,「我對甚麼都很感興趣,到處看展品,也到處與人交談。」十三歲、升七年級那年,他感到學校教學沉悶而決定退學,轉而到博物館自學,持續了約一年後,就到德拉瓦大學修讀特別課程,在十五歲半時考入史丹褔大學。 入學首兩年,高漢安的主修一轉再轉,由心理學到電腦無不涉獵,轉過近十個主修後才「看中」物理及音樂,但他坦言當時對物理的興趣還不算大,甚至只想向音樂發展。一九八〇年本科畢業,仍處摸索階段的高漢安遠赴中國上海師範大學(現稱華東師範大學)任英文教師,向一班近七十歲、外語只懂俄文的地理學家授課。 高漢安憶述,當時每月拿四十五元人民幣薪酬,待遇算是不錯,在中國逗留兩年期間,更引發了他對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的興趣,為讀懂原著,他決定學中文,最後由《紅樓夢》到魯迅、巴金等文豪的著作都看了一遍。 返美之後,高漢安到哈佛大學繼續深造物理學,正式開展研究生涯,之後再到波士頓大學任教二十七載,專門研究理論粒子。他笑言,他父親是二戰軍人,退役後才獲得大學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從來沒期望過兒子能成為一名學術研究者,像他這些非典型的學術經歷,全因父母自由放任自己,讓他摸索興趣和理想。 高漢安今年一月履新,成為科大新任高研院院長。他認為香港發展基礎研究並未有充足資源,「政府着重推動科研發展是好事,但基礎研究也需要多方面推動。」他指,高研院日後會與國際增加合作交流,推動和培育年輕一代研究人才。